闻望之解舟

子来我乐只,子去悲如何。
谓言且少留,大舸已凌波。
闇黮虽莫测,皇明迈羲娥。
脩门归有时,京水非汨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闻望之解舟》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相关内容:

  1.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世人又称“王荆公”。他是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次年再次担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2. 作品原文
    子来我乐只,
    子去悲如何。
    谓言且少留,
    大舸已凌波。
    闇黮虽莫测,
    皇明迈羲娥。
    修门归有时,
    京水非汨罗。

  3. 白话译文
    你来了我感到快乐,
    你走了让我感到悲伤。
    你说要留下一段时间,
    但是大船已经驶向远方。
    黑暗中虽然难以预测,
    但光明会超过明亮的月亮。
    回家的时候总会有时日,
    京水并不是汨罗河。

  4. 作品赏析:《闻望之解舟》是王安石的一篇短小精悍的作品。诗中通过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离别时的复杂情感。开头两句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与远行之人相聚时的喜悦和离去时的哀伤。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对“暗”和“明”的象征意义的运用,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最后两句则以回家时的必然性,表达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闻望之解舟》不仅是王安石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也是研究宋代文学、特别是王安石诗歌的重要文献。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王安石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风采,值得读者深入品味和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