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侄明碧轩

不可居无竹,开轩眼界新。
风摇碧玉玦,雨解箨龙鳞。
晚色侵书帙,疏枝挂月轮。
客来从径造,莫问打门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颇侄明碧轩》是宋代诗人王庭圭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作品:

  1. 作者介绍
  • 王庭圭(1079-1171),字民瞻,号山谷道人,晚号卢溪翁,南宋诗人。他是宋朝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以其诗作而闻名,其作品多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1. 创作背景:《颇侄明碧轩》的创作背景与其个人经历密切相关。据传此诗是在王庭圭被流放至新州期间所作,当时他因直言进谏而得罪秦桧,遭受贬谪。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新州的某个地方或自己的居所中创作的,反映了他对环境的观察与内心的情感。

  2. 作品原文
    不可居无竹,开轩眼界新。
    风摇碧玉玦,雨解箨龙鳞。
    晚色侵书帙,疏枝挂月轮。
    客来从径造,莫问打门人。

  3. 作品鉴赏:《颇侄明碧轩》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不可居无竹”表达了诗人对于竹子的喜爱,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与纯洁。诗句中的“风摇碧玉玦,雨解箨龙鳞”形象地描述了风和雨如何作用于竹叶和竹枝,赋予了它们生动的形象。最后两句则转入室内,描写了一个开放的书房场景,以及窗外的月光。整首诗不仅描绘了外在的自然景观,也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4. 艺术特色:《颇侄明碧轩》的艺术特色在于其语言的精炼和意象的鲜明。诗人通过使用如“风摇碧玉玦”和“雨解箨龙鳞”等生动的比喻,使得自然景象变得栩栩如生,同时也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诗中的“晚色侵书帙”,不仅描写了日落时分的景象,还暗示了诗人在阅读时的宁静氛围。而“莫问打门人”,则可能意味着诗人对于外界干扰的超然态度。

《颇侄明碧轩》不仅是一首反映王庭圭个人情感和生活状态的诗歌,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感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哲学及其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