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江陵能仁僧舍二首 其二

容膝非无地,安心即是家。
焚香翻贝叶,汲水养梅花。
无客同持酒,呼僧共煮茶。
夜寒烧木佛,谁是老丹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寓江陵能仁僧舍二首·其二》是宋代诗人王炎的作品。下面将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1. 作品概述
  • 作者背景:王炎,字元龙,号雪溪,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宋代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其中包含了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 作品原文:容膝非无地,安心即是家。焚香翻贝叶,汲水养梅花。无客同持酒,呼僧共煮茶。夜寒烧木佛,谁是老丹霞。
  1. 诗意赏析
  • 意境营造:王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僧舍生活的宁静与和谐,诗中的”容膝非无地”表达了虽处狭小空间但仍心安理得的生活态度。”安心即是家”则体现了诗人对内心平和的珍视。
  • 生活写照:诗句中”无客同持酒”展示了一种隐逸的生活状态,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僧人之间的交流和品茗饮酒。”呼僧共煮茶”进一步强调了僧人们在一起共度时光的场景。
  • 自然融入:诗中的”夜寒烧木佛”展现了在寒冷的夜晚,僧人们为取暖而点燃木佛的故事,增添了一份神秘和静谧。”谁是老丹霞”可能是对某个特定人物或者事件的隐喻或戏谑,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
  1. 文化意义
  • 禅宗思想:王炎的诗歌体现了禅宗思想的影响,强调内心的平静和超脱世俗的精神状态,这与禅宗追求的精神解脱和内在平和不谋而合。
  • 文人雅集:通过描写与僧人的日常交往,王炎展示了宋代文人雅集的生活方式,反映出当时文人阶层的文化追求和社会风尚。
  • 艺术风格:王炎的诗作在艺术表现上继承了宋词的传统,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深邃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情感。

王炎的《寓江陵能仁僧舍二首·其二》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反映宋代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的画卷。它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文化特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