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蜀蜂腰势,荆襄控上游。
群公无远虑,天子有深忧。
此事须成算,何人更熟筹。
黄图三辅近,北望不禁愁。
方漕躬明挽诗三首 其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方漕躬明挽诗三首 其二”是宋代王炎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和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体现了宋代诗人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作者介绍:宋·王炎,他生活在宋代,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文学家,其作品往往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状况,以及个人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的思考。
诗歌原文:吴蜀蜂腰势,荆襄控上游。羣公无远虑,天子有深忧。此事须成算,何人更熟筹。黄图三辅近,北望不禁愁。
诗歌解析:此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动荡的江山图景。首句“吴蜀蜂腰势”,用“蜂腰势”形容吴、蜀之地如蜂腰般紧绷,暗示两地区的紧张态势和战略位置。紧接着,“荆襄控上游”表明荆襄地区控制着长江中游的关键地位,意味着国家的安危系于这些区域。“羣公无远虑,天子有深忧”,反映了朝廷内外对于国家大事缺乏长远规划与深刻思考的担忧。而最后一句“黄图三辅近,北望不禁愁”,则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以及对无法改变现状的哀叹。
王炎的《方漕躬明挽诗三首·其二》不仅是一首抒发政治感慨的诗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一个历史时期内国家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同时寄托了作者对于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和深切期盼。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感受到宋代文人的忧国忧民之情,还能深刻理解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