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欢 有感

一轮明月,古人心万年,更寸心存。
沧海化为黄土,心不成尘。
杳杳兴亡成败,满乾坤、未见知音。
抚阑干、欲唤英魂,沈沈又没人应。
无聊敧枕搔首,梦庐中坛上,一似平生。
共挽长江为酒,相对同倾。
不觉霜风敲竹,睡觉来、海与愁深。
拂袖去,塞北河西,红尘陌上寻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万年欢·有感》是一首由宋代诗人王质所作的诗词作品。此首诗以其深情的表达和丰富的意境,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王质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词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对后世影响深远。王质的词作多表达了对人生、自然的感悟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深刻思考。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节选
    一轮明月,古人心万年,更寸心存。
    沧海化为黄土,心不成尘。
    杳杳兴亡成败,满乾坤、未见知音。
    抚阑干、欲唤英魂,沈沈又没人应。
    无聊_枕搔首,梦庐中坛上,一似平生。
    共挽长江为酒,相对同倾。
    不觉霜风敲竹,睡觉来、海与愁深。
    拂袖去,塞北河西,红尘陌上寻人。
  • 原文翻译
    一轮明亮的月光下,古人的心绪如同永恒的存在一般,永远地刻在了心中。大海化作了黄土,那些曾经的繁华和执着已化作尘土。历史的兴衰更迭,无数的成败得失,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间,似乎并未找到真正的知音。
    我试图呼唤那些英灵的灵魂,却只有深深的寂静回应,没有人能够听见我的呼唤。
    我无聊地搔头抓耳,梦中回到了往日的生活,一切仿佛都是那么熟悉和亲切。
    我们共同举起长江的水作为酒,相互倾诉着彼此的心声。
    不知不觉中,寒冷的霜风吹过竹林,夜深人静时,我被这深深的忧愁困扰。
    我拂袖而去,踏上了塞北河西,红尘陌上行寻那人。
  • 诗歌通过月亮、大海、历史兴衰等元素,展现了诗人对历史长河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通过对这些自然和历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对过去的回忆。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歌中“一轮明月”、“沧海”等意象,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美感,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 情感抒发: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抒发,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人生的深深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 形式创新:这首诗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这种形式使得诗歌的节奏更加和谐,韵律更加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1. 社会文化背景
  • 时代背景: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这个时期的文人士大夫常常面临着国家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挑战,因此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生命、历史的深刻反思。
  • 文化传承:王质作为北宋时期的诗人,其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现代价值
  • 教育意义: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宋代文学和历史的宝贵资料。对于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学生来说,这首诗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和研究材料。
  • 情感共鸣:对于现代人而言,这首诗同样具有很强的情感共鸣。它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面对历史变迁时的无奈与悲壮,也能够体会到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1. 赏析角度
  • 艺术鉴赏:从艺术角度来看,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象丰富,结构严谨,是宋词中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深入理解宋词的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
  • 历史解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反映了北宋时期文人的思想状态和社会背景。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文人的生活状态。

《万年欢·有感》不仅仅是一首诗词作品,它还蕴含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在艺术技巧还是在思想内容上,它都展现了宋代文学的魅力和深度。这首诗不仅是宋代文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也是后人了解和学习的宝贵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