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伯恭芗林诗

楚人喻芗草,可佩复可食。
灵均楚同姓,放逐去其国。
皎皎忠良心,惕惕惧谗贼。
扁舟下沧浪,魂迷招不得。
至今芳洲上,寂寞少春色。
我公异于是,声誉超八极。
挽公青霞裾,接武紫鸾翼。
直契慕湘累,论心不论迹。
我是众芗林,澡身而浴德。
同心等崇兰,直节逾苍柏。
登善味芝术,去恶锄枳棘。
荀令十里香,扬雄一区宅。
君臣相唯诺,品题来藻饰。
日光万丈长,众芗馥芳泽。
况了大因缘,功名皆戏剧。
手擎妙喜国,心湛水精域。
诸天众芗云,旃檀杂薝卜。
登门三十年,岁晚仍作客。
诵公芗林诗,心境为澄澈。
虽非歌商颂,声亦出金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向伯恭芗林诗》是宋代诗人王铚的作品之一。这首诗作于宋朝,展现了诗人对忠贞不渝、高洁品格的向往和赞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不仅是文学艺术的形式,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的载体。

王铚的《向伯恭芗林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传达了诗人对国家忠诚与个人品德坚守的崇高理念。诗中提及“楚人喻芗草,可佩复可食”,这不仅描绘了芗草的美好,更隐喻了其象征的高洁品质。这种从具体物象到抽象道德观念的转化,体现了作者深邃的艺术造诣。

这首诗还表达了一种超越现实的政治理想。诗中的“灵均楚同姓,放逐去其国。皎皎忠良心,惕惕惧谗贼”等诗句,透露出诗人对于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忧虑。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经历,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取向。

《向伯恭芗林诗》在艺术风格上也独具特色。如诗中“我公异于是,声誉超八极。”这样的句子,既显示了诗人对于友人王铚的高尚人格的赞誉,又表现了诗人自身对高尚品格的追求。

《向伯恭芗林诗》作为宋代王铚的杰作,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更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占有一席之地。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成为后世学者和读者研习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