佞夫苟贱粪甘尝,馀子危言袭故常。
若使秉彝犹未灭,也须泚颡细思量。
读王伯大都承奏疏 其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读王伯大都承奏疏 其七》是南宋诗人王迈的作品,其中“佞夫苟贱粪甘尝,馀子危言袭故常。若使秉彝犹未灭,也须泚颡细思量”这几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深刻思考和不满。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目睹朝政腐败、权臣当道的背景下,对正直之士的呼唤。通过对比“佞夫”与“余子”的不同行为,王迈揭示了权力腐蚀人心的本质。他认为如果社会的道德根基尚未完全消失,那么人们应该反思并改变自己的言行以适应社会的要求。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传统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王迈的诗歌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例如,他在《读王伯大都承奏疏 其七》中通过描绘“佞夫苟贱粪甘尝,余子危言袭故常”的场景,巧妙地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虚伪与腐败现象,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者对这种现象的不满和愤慨。
王迈的诗歌还表现出了他对历史和政治的思考。通过对古代政治事件的回顾和评论,王迈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未来命运的关注。他认为,如果社会的道德根基尚未完全消失,那么人们就应该反思并改变自己的言行以适应社会的要求。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传统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王迈的《读王伯大都承奏疏 其七》不仅是一首表达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情怀的诗歌,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社会状况,还可以从中汲取到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