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通庵

靖通庵外锁晴云,壁莹飞琼瓦叠鳞。
野鸟无心一声晓,岩花有意四时春。
凿开风月长生地,占断烟霞不老身。
虚靖当年仙去后,不知丹诀付何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靖通庵》是宋代著名诗人白玉蟾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诗歌技艺,还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与情感世界。白玉蟾,字白叟,号海琼子、海蟾,是宋闽清人,家在琼州,入道武夷山。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博学的学者,精通篆隶草书,工于画竹石。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靖通庵内外的自然景色与环境。诗句“靖通庵外锁晴云,壁莹飞琼瓦叠鳞”生动地表现了寺庙周围晴空中飘浮的云朵和清澈如飞琼的墙壁,以及屋顶上整齐排列的瓦片。这种描绘不仅增强了画面感,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追求。

诗中对寺庙内景的描绘同样精彩。“野鸟无心一声晓,岩花有意四时春”两句,既表达了鸟儿无心的清晨鸣叫,也赞美了岩石上花朵四季常开的景象。这些描述不仅增添了诗的画面感,还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和谐共生的赞赏。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如“凿开风月长生地,占断烟霞不老身”一句,既指寺庙为修行者提供的精神寄托,也象征着诗人追求永恒与不朽的人生境界。这种深刻的意象表达,让读者在欣赏诗意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诗中的哲理意味深厚。“虚靖当年仙去后,不知丹诀付何人”表达了诗人对于仙人已去、遗教无人继承的感慨,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知识传承的重视和对后世的关怀。这种深沉的情感和哲理思考,使得《靖通庵》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的诗作,更是一部蕴含丰富人生哲理的作品。

《靖通庵》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的诗歌,更是一幅展示诗人情感与哲思的画作。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理解,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诗词的魅力,还能深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对生命、对哲学的独特见解。白玉蟾以其独特的文学才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