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宵辞 其十

清秋薄湖山,蒲柳生寒烟。
怅望荷花中,谁家鸣筦弦。
岂复念伊人,孤影芙蓉边。
吸风咀月露,照水时自怜。
暗怀夜光宝,长吁不成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宵辞·其十》是宋代诗人白玉蟾所作,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感悟以及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下面将对这首诗的内容、风格及其艺术特色进行详细分析:

  1. 作者简介
  • 白玉蟾,南宋时期的道教学者和文学家,他的诗歌多反映出道教思想以及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 白玉蟾的作品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他在诗中常用自然景物作为比喻表达人生哲理。
  1. 诗词原文及翻译
  • 原文:“清秋薄湖山,蒲柳生寒烟。怅望荷花中,谁家鸣筦弦。岂复念伊人,孤影芙蓉边。吸风咀月露,照水时自怜。暗怀夜光宝,长吁不成眠。”
  • 翻译:秋天的景色虽然清美,但是湖山上的蒲柳却笼罩在寒冷的烟雾之中。我独自站在荷花丛中,望着远方,心中思念着那个人。他的影子孤独地映照在荷花旁边,我默默地吸食着秋风,品尝着明月下的露水,看着月光洒在水面上,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自怜。我暗中怀揣着夜光珠,深深地叹息,无法入睡。
  1. 诗词内容解读
  • 此诗开头即描绘了一幅清秋景象,通过对湖山的描述,展现了秋天的自然之美,但随后转入内心世界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消逝后的哀愁与感伤。
  • 通过“怅望荷花中”等句子,诗人不仅描述了自然景观,更将自己的心境投射其中,形成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 “吸风咀月露”等诗句,表现了诗人在自然美景中的沉思和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其内心孤独和寂寥的情感。
  1. 艺术特色
  • 白玉蟾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
  • 他擅长于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境界。
  • 诗歌中常常蕴含深厚的哲理意味,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思考人生。
  1. 文化影响
  • 《秋宵辞·其十》不仅是一首抒情诗,也是研究宋代诗歌艺术的重要文献。
  • 白玉蟾的诗作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追求自然之美和内心世界的探索方面。
  • 他的诗作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秋宵辞·其十》作为白玉蟾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是宋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邃的内涵、独特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成为了后人研究和借鉴的经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