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伴明窗独坐。
和我影儿两个。
灯烬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
无那。
无那。
好个恓惶的我。
如梦令 其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如梦令 其七》是元丰七年十二月十八日在泗州雍熙塔下所作,由唐庄宗改题为《如梦令》,并有“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的词句。这首词不仅记录了作者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展现了宋代词风的变迁以及文人的生活态度。
《如梦令 其七》的创作背景是在北宋时期的泗州雍熙塔下。据传,当时唐庄宗在此处游玩时,看到江边景色而心生感慨,遂将原本名为《忆仙姿》的词调改为现名《如梦令》。这种词调本为唐庄宗所作,原名《忆仙姿》,因为其名称不雅,所以后来被改为《如梦令》。
从文学角度来看,《如梦令 其七》作为一首典型的宋代词作,体现了宋代词人追求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的文学特点。该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春夜图景,通过对比自然的变化和人事的无常,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易逝的感叹与内心的苦闷情绪。词中运用了一些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比如“绿肥红瘦”,既形象地反映了春天的美景,又暗喻了人生的多愁善感。
《如梦令 其七》也反映了宋代词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成熟与创新。宋代词的发展已经从早期的简单抒情转向更深层次的心理刻画和社会批判。此词中的“知否”、“应是”等对话形式,不仅增加了词的表现力,还使得词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和复杂。这种风格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古典诗词从唐代以来向更加个性化和情感化发展的趋势。
《如梦令 其七》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宋代词风变化和文化背景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世界,也能更深入地领会中国诗词艺术的演变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