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隐操 反招隐

南山之中桂树秋,风云冥蒙。
下有寒栖老翁,木食涧饮迷春冬。
此间此乐,优游渺何穷。
我爱阳林,春葩昼红。
我爱阴崖,寒泉夜淙。
竹柏含烟悄青葱。
徐行发清商,安坐抚枯桐。
不问箪瓢屡空,但抱明月甘长终。
人间虽乐,此心与谁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招隐操·反招隐》是宋代诗人朱熹所作。这首诗作在宋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仅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还因为它体现了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品原文
  • 南山之中桂树秋:描述了秋天的南山之中,桂花飘香,树木被秋风轻拂,显得格外萧瑟和静谧。
  • 风云冥濛:描绘了天空中的风云变幻,云雾笼罩的景象,给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感觉。
  • 下有寒栖老翁:描写了一个居住在山中的老人,他过着隐居的生活,与世隔绝。
  • 木食涧饮迷春冬:老人以树木为食,在山中饮用清泉,这种生活方式使得他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沉浸于自然的怀抱中。
  • 我爱阳林,春葩昼红:表达了对阳光明媚森林的喜爱,春天里万物复苏,花朵竞相开放,生机勃勃。
  • 我爱阴崖,寒泉夜淙:描述喜欢阴冷的崖壁,夜晚可以听到寒泉流淌的声音,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 竹柏含烟悄青葱:用竹子和柏树比喻人的高洁品质,它们在烟雾中显得更加青葱,象征着人的品德高尚。
  • 徐行发清商,安坐抚枯桐:行走时可以听到悠扬的乐声,坐下来抚摸着枯死的桐树,享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 不问箪瓢屡空,但抱明月甘长终: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不在乎物质生活的贫富,只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永恒。
  1. 创作背景
  • 个人经历:朱熹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和理念,这使得他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了深刻的哲理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 社会环境:朱熹所处的时代,社会动乱不安,国家危机四伏,这促使他在诗文中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同时也寄寓了他的理想和追求。
  1. 主题思想
  • 隐逸生活:诗中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他认为隐居是一种高洁的生活方式,能够让人远离尘嚣,达到心灵的净化和提升。
  • 自然之美:诗中多次描写了自然景观,如山水、树木、花草等,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这些自然景观不仅是诗人情感的寄托,也是他精神世界的源泉。
  1. 艺术特色
  • 语言简洁明快:朱熹的诗歌语言简练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堆砌,但每一句都充满力量和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歌背后的深厚情感。
  • 意象丰富多样:诗中的意象丰富多彩,如“南山”、“桂树”、“风云”等,都富有象征意义,通过这些意象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思考。
  • 情感深沉内敛:朱熹的诗歌情感深沉而内敛,他善于用细腻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诗歌具有了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1. 鉴赏评价
  • 文学价值:《招隐操·反招隐》在宋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的体现,也是宋代文人精神风貌的反映。
  • 哲学深度:诗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哲理,如对隐逸生活的赞美、对自然美的欣赏等,这些都体现了朱熹深邃的人生哲学和世界观。
  • 历史影响:这首诗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当时受到人们的欢迎,而且在今天也被视为经典之作,被后人传颂和研究。

《招隐操·反招隐》是宋代诗人朱熹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厚的文化价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注入更多的活力和灵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