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山溪 其二 再用韵

春工未觉,何处琼英早。
夜半剪银河,到人间、楼台初晓。
霏霏脉脉,不是不多情,金帐暖,玉堂深,却怪音尘杳。
天公谪下,暂落红尘道。
颜色自还怜,怕轻狂、随风颠倒。
冰心谁诉,但吹入梅花,明月地,白云阶,相照天寒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蓦山溪 其二 再用韵》是宋代诗人何梦桂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

  1. 作者简介
  • 何梦桂(约公元一二六五年前后在世),字岩叟,又字可道,号三峰子,淳安人。他精于易学,著有《易衍》和《中庸致用》。他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宋史记载,咸淳元年进士,为太常博士,历监察御史官,大理寺卿等职。
  1. 诗词原文
    春工未觉,何处琼英早。夜半剪银河,到人间、楼台初晓。霏霏脉脉,不是不多情,金帐暖,玉堂深,却怪音尘杳。天公谪下,暂落红尘道。颜色自还怜,怕轻狂、随风颠倒。

  2. 诗歌鉴赏

  • 意境之美:何梦桂通过细腻地描绘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美丽的意境。诗句中的“春工未觉”和“琼英早”不仅表达了季节的变化,也暗示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短暂。
  • 情感之深:诗中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内心的孤独。特别是“天公谪下,暂落红尘道”一句,表现了诗人对于世俗世界的无奈和向往。
  • 艺术之妙:何梦桂运用了诸多文学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排比等,使得整首诗歌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感。特别是“金帐暖,玉堂深,却怪音尘杳”等句,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含深意。
  1. 历史意义
  • 文化价值:《蓦山溪·再用韵》作为南宋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展示了当时的语言艺术水平,也为后世提供了研究宋代文学的珍贵资料。
  • 社会影响:此诗反映了南宋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对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蓦山溪·再用韵》是何梦桂以独特的文学才华创作的作品,无论是在艺术表现上还是在情感表达上,都体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技巧。对于读者而言,这首诗不仅是一次美的享受,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深刻思考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