鄮山深处古明州,新有江南客倚楼。
凤阙天连便望日,蛟门海晏不惊秋。
头颅已迫残年景,身口聊为卒岁谋。
萧飒西风吹败叶,满眶清泪自难收。
登镇海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镇海楼》是宋代诗人吴潜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南方兴旺发达的希望和赞美镇海楼的形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 作者简介
- 诗人简介:《登镇海楼》的作者吴潜,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以其丰富的诗歌成就被后世广泛传颂。其一生经历丰富,政治生涯起伏跌宕,但文学创作却始终如一地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尤其在诗歌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
- 原文及注释
- 原文:鄮山深处古明州,新有江南客倚楼。凤阙天连便望日,蛟门海晏不惊秋。头颅已迫残年景,身口聊为卒岁谋。萧飒西风吹败叶,满眶清泪自难收。
- 译文:越秀山上的鄮山深处是古老的明州,如今有一位江南来的客人站在楼上眺望。凤阙高耸与天际相连,可以俯瞰太阳升起的景象;蛟门海面平静,没有秋风的萧瑟之感。岁月已到尽头,只能勉强度日谋生,西风吹动败落的树叶,满腔愁绪难以抑制。
- 作品背景
- 历史背景:镇海楼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越秀山顶,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历经多次重建和扩建。这座建筑不仅因其独特的历史地位而著名,还因为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而被后人传颂。
- 文化意义:镇海楼不仅是广州的象征,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它见证了广州从繁华到现代的转变,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艺术特色
- 修辞手法:《登镇海楼》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似入仙台足胜游”、“沙洲漠漠波涛静”,使得整首诗歌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
- 意象运用:诗中大量使用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意象,如“鄮山深处”和“越秀山”,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所见所感,也反映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 情感表达
- 情感深度:诗人在这首七言律诗中表达了对家乡、对国家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通过对镇海楼的描绘,他传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美好愿景,以及对南方繁荣昌盛的热切期盼。
- 情感共鸣:《登镇海楼》的抒情方式触动人心,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从而产生共鸣,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登镇海楼》作为一首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仅展示了吴潜卓越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好地了解宋代的历史和文化,以及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