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用喜雨韵三首 其三

电掣金蛇跨列岑,秋阳翕忽转秋阴。
俄惊石鼓无停响,坐听檐花不断音。
玉秫已堪供瓮酿,紫螯渐可付庖砧。
一年好处相将近,分外乡情此际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用喜雨韵三首 其三》是宋代诗人吴潜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吴潜(1195年—1262年),字宾之,号履斋,汉族,庆元府诸暨县(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末年大臣、文学家、教育家,与陆游、杨万里、尤袤合称“中兴四大诗人”。他一生仕途坎坷,曾因直言进谏而被罢官,后在宋恭帝即位后被起复为相。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也在文学创作上留下了丰富的成果。

  2. 诗歌原文:《三用喜雨韵三首 其三》
    阑干小倚望遥岑,晓霁朝朝换午阴。越鹜已收天外影,吴鸠尚带雨中音。海濒客子秋衔袖,塞上征人夜拊砧。都是一般无意绪,闵劳争柰主恩深。

  3. 诗歌鉴赏:这首七言律诗以喜雨为主题,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观图。前两句通过“阑干小倚望遥岑”写出了作者站在高处眺望远处山峦的景象,而“晓霁朝朝换午阴”则描绘了天气转晴,阳光逐渐驱散云层,阳光逐渐洒满大地的情景。第三句“越骛已收天外影”,以越地的水鸟比喻天空中的云彩,表达了云朵消散后,天空变得明朗的景象。接着,“吴鸠尚带雨中音”,则是以吴地的鸠鸟来象征雨滴,暗示虽然雨停,但雨声仍然留在空气中。最后两句“海濒客子秋衔袖,塞上征人夜拊砧”,既反映了海边和塞上的不同生活环境,也体现了人们对丰收的喜悦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高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抒发了对丰收和和平的渴望。

《三用喜雨韵三首 其三》不仅是吴潜文学创作中的佳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瑰宝。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追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传达了诗人对社会、对生活的深切关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