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史司直韵五首 其二

疑怪虚窗彻夜明,晓看积雪与阶平。
虽知乐岁无捐瘠,尚恐祁寒有怨情。
天地浑沦方返朴,国家霈泽正哀茕。
区区甚愿祈三白,只怕人闲忌满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史司直韵五首 其二’是南宋诗人吴潜的作品。下面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疑怪虚窗彻夜明,晓看积雪与阶平。
    虽知乐岁无捐瘠,尚恐祁寒有怨情。
    天地浑沦方返朴,国家霈泽正哀矜。

  2. 诗词解析

  • 疑怪虚窗彻夜明:诗人可能观察到窗户透出的光芒,引发了他对夜晚明亮现象的思考和怀疑。
  • 晓看积雪与阶平:清晨起来,发现雪已经融化,台阶变得平坦,这可能让诗人感到惊喜或困惑。
  • 虽知乐岁无捐瘠:虽然知道丰收之年不会出现因饥饿而去世的情况,但他仍然担心可能会有人因为寒冷天气而遭受不幸。
  • 尚恐祁寒有怨情:诗人担忧的是即使天气转暖,人们也可能因为天气寒冷而心生不满或怨恨。
  • 天地浑沦方返朴:这里的“天地浑沦”指的是自然界的循环往复和原始状态,而“方返朴”则意味着回归到最初的、未经污染的状态。
  • 国家霈泽正哀矜:国家给予百姓大量的恩惠和救济,但诗人仍然感到悲哀和怜悯,可能是因为他认为这些恩惠并不足以真正解决人民的困苦。
  1. 艺术手法
  • 对比:诗人通过描述夜晚的明亮和清晨的雪融来形成对比,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 拟人化:将自然现象拟人化,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 象征:使用“天地”、“国家”等抽象概念作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 意象: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自然景象和情感表达,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1. 文化内涵
  • 社会关怀:诗人通过诗歌传达了对社会下层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 历史感: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如国家恩惠)增添了诗歌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深度。
  • 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诗中的自然景象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1. 语言风格
  • 简洁明了:诗歌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容易理解且引人深思。
  • 含蓄隽永:通过隐喻和象征手法,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耐人寻味。
  • 情感真挚:诗人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刻,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1. 创作背景
  • 吴潜生活在南宋时期的动荡时期,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人民的苦难。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他在任上的经历或他对时局的关注有关,反映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

‘和史司直韵五首 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作者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一首蕴含丰富政治和哲学意味的作品。它反映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敏感观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也能够从中汲取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