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雨 其三 再和

单于系颈须长索。
捷书新上油幕。
尽沈边柝也,更底问、悲笳哀角。
衰翁七十迎头了,先自来、声利都薄。
归计犹未托。
又一叶、西风吹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夜雨·再和》是宋代诗人吴潜的作品,创作于其晚年。下面将对该词作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吴潜(1196-1262),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官至参知政事、右丞相兼枢密使,封为素国公。吴潜的一生充满了政治风波和个人经历的跌宕起伏,他的政治生涯在宋理宗时期达到顶峰,但随后由于贾似道等权臣的排挤而被罢相。他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2. 诗词原文

单于系颈须长索。捷书新上油幕。尽沈边柝也,更底问、悲笳哀角。
衰翁七十迎头了,先自来、声利都薄。归计犹未托。又一叶、西风吹落。

  1. 诗词赏析
  • 主题与情感:《秋夜雨·再和》通过描绘边疆将士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平安宁的向往以及对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损失的深切同情。诗中“捷书”和“悲笳哀角”等意象,生动描绘了边疆将士面对战争时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平的渴望。
  • 艺术手法:吴潜在这首词中运用了精湛的艺术手法,如使用典故、比喻和象征等,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和艺术魅力。例如,“单于系颈须长索”中的“单于”象征着北方的游牧民族,而“系颈”则暗示着边防将士的忠诚和牺牲。

《秋夜雨·再和》不仅是吴潜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品,也是研究宋代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词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吴潜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