寥寥谁是识琴心,得趣元来不在音。
可惜伯牙犹未达,绝弦当日恨徒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寥寥谁是识琴心,得趣元来不在音。
可惜伯牙犹未达,绝弦当日恨徒深。
无弦古琴并非实际存在,而是一种象征性的文学概念。这一概念源自南宋诗人吴锡畴的诗句“寥寥谁是识琴心,得趣元来不在音”。
陶渊明的故事是关于他弹奏无弦琴的描述,他的诗歌中透露出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琴艺的执着追求。在诗中,“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表达了他对音乐本质的理解和领悟,即不在于音乐本身,而在于音乐带来的意境和情感。陶渊明把古琴视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密友知己,这反映了当时士人的一种心理,即“无故不撤琴瑟”。这种心态体现了人们对音乐审美意识的提高,不再满足于欣赏音乐本身的美妙,更加注重音乐背后的意境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