掖门待漏

晓陌千槐落,严扉万盖留。
浮云低观阙,残漏急章沟。
斗柄遥临殿,参旗侧映楼。
如何轩上鹤,独忆海天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掖门待漏》是宋代诗人宋庠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在宫廷中的等待与期待,以及他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1. 诗歌原文
    晓陌千槐落,严扉万盖留。浮云低观阙,残漏急章沟。斗柄遥临殿,参旗侧映楼。如何轩上鹤,独忆海天秋。

  2. 诗歌解析

  • 晓陌千槐落:描绘了清晨的景象,千槐飘落,增添了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氛围。
  • 严扉万盖留:暗示了宫廷的严密与尊贵,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皇宫生活的向往。
  • 浮云低观阙:形容天空的景色,也隐喻着诗人的心情,他似乎在仰望天空,寄托着对国家的忧虑和期望。
  • 残漏急章沟:残漏即漏壶,是古代计时的工具,这里用来象征时间的紧迫;章沟指井上的水沟,也暗示着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
  • 斗柄遥临殿:斗柄即北斗七星,遥临殿指北斗星高悬,象征着权威和地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皇权的敬畏。
  • 参旗侧映楼:参旗指旗帜,侧映楼则表示旗帜在楼边飘扬;这可能寓意着宫中的权力斗争或是诗人的政治理想未能实现。
  • 如何轩上鹤,独忆海天秋:轩上鹤指的是高飞的鹤,象征着超脱和自由;而独忆海天秋则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嚣、追求理想的渴望。
  1.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朝廷的忠诚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通过对宫廷生活的描述,反映了诗人对权力中心的向往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同时,诗人也在表达自己的无奈和孤独,以及对自由的渴望。

  2.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人巧妙地运用自然景物和宫廷建筑等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宫廷世界。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诗歌,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语言风格:诗歌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体现了宋代诗歌的特点。诗人通过精准的语言选择和巧妙的修辞技巧,使得诗歌既具有文学美,又富有哲理性。
  • 结构布局:诗歌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通过对各个意象的详细描写,诗人逐步推进情节的发展,使读者能够在阅读中体验到诗人的情感变化。
  1. 历史背景
  • 宋庠生平:宋庠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与宋祁并称“二宋”。他的生平经历丰富多样,对文学有着深厚的造诣。
  • 《掖门待漏》创作年代:这首诗的创作年代不详,但根据宋庠的其他作品及相关资料推测,其创作时间应在北宋时期,具体年份难以考证。
  1. 文化价值
  • 文学价值:《掖门待漏》作为宋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不仅展示了宋代诗歌的独特魅力,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 思想价值:这首诗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对朝廷生活的描绘和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理想的追求。同时,它也启示人们在面对现实时保持冷静和理智的思考。
  • 审美价值:从艺术角度来看,这首诗也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和意象,构建了一个美丽而富有情感的画面,为读者带来了丰富的审美体验。
  1. 现代影响
  • 研究价值:对于研究宋代文学、诗歌艺术和历史背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进一步了解宋代社会风貌、文人心态及其创作特点。
  • 鉴赏价值:《掖门待漏》作为宋庠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优美的诗句和深邃的思想内容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关注和喜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宋代文学的魅力和深度。

《掖门待漏》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古典诗歌,更是一部反映宋代宫廷生活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智慧,还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和灵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