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诏止雨宿斋建隆观

汉家候神馆,奉诏穰沈灾。
解缨就斋幕,恍若跻蓬莱。
云罗絓朝舄,露掌承仙杯。
众真拱象帝,宝宇正崔嵬。
炉烟薰太虚,重阴为之开。
单枕不成寐,俗魂自惊猜。
心迷坐忘术,万虑无根来。
天鸡殊未鸣,霜雁有馀哀。
借问麋鹿姿,云胡尘国台。
构极谢隆栋,裨山劣纤埃。
上惭稷契名,下愧丙魏才。
惟馀止足戒,临路空徘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诏止雨宿斋建隆观》是宋朝诗人宋庠的作品,体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忠诚以及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作品的各个方面:

  1. 作者介绍
  • 宋庠生平背景:宋庠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其诗作和散文都有一定的成就。他的作品多反映出他对时局的关注以及对国家政治的看法,这在他的许多诗歌中有所体现。
  • 作品风格特点:宋庠的诗风以豪迈大气、清新脱俗著称,他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他的诗歌既有豪放的气势,也不失细腻的情感。
  1. 诗歌原文
  • 诗句原文:宋庠在《奉诏止雨宿斋建隆观》中写道:“汉家候神馆,奉诏穰沈灾。解缨就斋幕,恍若跻蓬莱。”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接到朝廷命令后,前往建隆观祈祷降雨的情景。
  • 诗意解释:首句“汉家候神馆”表明了建隆观作为古代皇家祭祀神灵的地方,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地位。第二句“奉诏穰沈灾”则揭示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即响应皇帝的命令,为国除害,祈求雨水。第三句“解缨就斋幕”描绘了诗人虔诚的态度,放下世俗的束缚,进入神圣的祈雨场所。最后两句“恍若跻蓬莱”则通过仙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向往和敬畏之情。
  1. 诗歌鉴赏
  • 主题思想:此诗的主题是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政治理想的追求。通过奉诏止雨的行为,诗人展现了他为国家分忧的政治责任感。
  • 艺术手法:宋庠在这首诗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比喻,如“云罗絓朝舄,露掌承仙杯”等,这些意象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其更加生动和深刻。同时,诗人还巧妙地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将现实与仙境进行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1. 社会影响
  • 文学地位:《奉诏止雨宿斋建隆观》作为宋代的一部重要文学作品,对后世的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研究宋代诗歌的重要资料,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宋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 历史价值: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宋庠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氛围。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历史和社会变迁。
  1. 现代意义
  • 启示与反思:在现代社会,虽然不再有皇帝的命令去祈祷降雨,但人们仍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求平衡和和谐。例如,面对自然灾害,人们应积极采取措施,减轻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同时,人们也应该从宋庠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文化传承:通过阅读《奉诏止雨宿斋建隆观》,我们可以了解到宋代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这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流传下去。

《奉诏止雨宿斋建隆观》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诗歌,也是一部值得深入探讨的文学作品。它展示了宋庠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同时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