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郑通庵

与子前言戏,惊人昨梦然。
办心求学道,绝口戒谈天。
适我烟霞外,任渠牛斗边。
明年茅屋下,共玩养生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郑通庵》是宋代李曾伯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郑通庵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共同生活的美好愿景。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品简介
  • 作者介绍: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他是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被誉为“才气纵横”。有《可斋杂稿》等作品传世。
  • 诗歌风格:李曾伯的词作常以豪放著称,其词中蕴含着深厚的感情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赠郑通庵》便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1. 原文与译文
  • 原文
    与子前言戏,驾人昨梦然。
    办心求学道,绝口戒谈天。
    适我烟霞外,任渠牛斗边。
    明年茅屋下,共玩养生篇。
  • 译文注释:《赠郑通庵》是一首表达友情和未来生活的七言绝句。诗中描述了与朋友之间的嬉戏之趣,探讨学问之道,向往自然生活,期盼在茅屋之下共同欣赏养生之道的场景。
  1. 写作背景
  • 诗中的“子前言戏”可能反映了诗人年轻时与朋友间的嬉戏时光。通过这一句,诗人表达了与朋友之间那种轻松愉快的交往方式。
  • “办心求学道”和“绝口戒谈天”则揭示了诗人对于追求真理、修身养性的坚持态度。这表明了诗人不仅注重个人修养,也重视知识的追求。
  • “适我烟霞外,任渠牛斗边”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
  • “明年茅屋下”则预示了诗人与友人未来的相聚场景。这里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

《赠郑通庵》不仅是李曾伯情感真挚、思想深刻的作品,也是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瑰宝。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至今仍让读者们为之动容,回味无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