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山房十首 其八

薄薄新寒透被轻,醒来窗隙弄微明。
山中不用梅花角,自有枝禽报五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宜兴山房十首 其八”是李曾伯的一首七绝诗。下面将进行具体分析:

  1. 作者背景
  • 李曾伯,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他的一生经历了南宋由盛转衰的过程,对国家的兴亡有深厚的感触。
  1. 诗词原文
  • 薄霭垂垂欲暮时,渐生霜气著征衣。
  • 山深不见牛羊下,惟有樵人荷担归。
  • 译文为:薄雾渐渐笼罩着傍晚的天空,逐渐生出寒意,穿上了征战时的衣物。在深深的山林里看不见牛羊的踪迹,只有砍柴的人提着扁担归来。
  1. 艺术特色
  • 诗歌开篇即以淡淡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含蓄的山水画卷,通过薄霭、霜气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稍带凉意的氛围感。这种细腻而生动的景物描写手法,使读者仿佛置身其境,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静和对大自然细微变化的敏感。
  • 第二句中的“山深不见牛羊下”则通过对比突出了山林的幽深与世外桃源般的安宁。这种写法不仅增强了诗句的意境美,也使得整首诗的主题更加鲜明——远离尘嚣的隐逸生活。
  • 最后一句中的“惟有樵人荷担归”,则是以樵夫的身影作为点睛之笔,既表现了山中生活的艰辛,也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这一意象的运用,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给人以启示和感悟。

“宜兴山房十首 其八”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物活动的生动刻画,展现了作者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