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名于我实何多,祇为浮华未浩歌。
两月病痁诚已甚,半头白发似无何。
诏惟选吁将从众,学贵师心在匪他。
当世闻人知不少,片言敢谓众难过。
和二兄书事三首 其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二兄书事三首 其三》的深度解析
《和二兄书事三首 其三》,是唐代文学大师杜甫的作品。该诗作于公元765年,当时杜甫流寓夔州,与兄长一同生活,兄弟二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内心世界都深深触动了杜甫的心弦。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深刻的笔墨,表达了作者对兄长深沉的思念以及对生活的感慨。
在分析这首诗时,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他通过对兄长日常生活的描绘,反衬出自己孤独的生活状态,体现了兄弟情深的同时,也反映出诗人自身的无奈和辛酸。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既直白又含蓄,使得整首诗既有画面感也有哲理性。
杜甫的语言风格独特,用词讲究且富有韵味。例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句不仅展现了夔州的地理特色,也蕴含了诗人对于远大理想和现实困境的思考。同时,诗中的意象如“千里江陵一日还”更是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巧妙结合,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甫在诗中还透露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比如“何时倚栏杆,重看三峡雨”,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一种人生的感慨。通过这种看似简单的景物描写,杜甫抒发了自己对生命、时间和记忆的深刻感悟。
《和二兄书事三首 其三》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歌,它不仅仅反映了杜甫个人的经历和感受,也折射出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精神。读者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不仅能体会到文字的美,更能从中汲取到生活的哲理和智慧。
杜甫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和二兄书事三首 其三》正是这样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佳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