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端叔大夫从参寥子游许昌 西湖十绝 其三

百物争春竟可怜,清池绿净但沉天。
浮萍细碎从渠长,憎见差池点荇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和李端叔大夫从参寥子游许昌 西湖十绝》是宋代文学家李廌的诗词作品,展现了其丰富的文学造诣和深邃的思想情感。下面将介绍这部作品: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李廌,字方叔,号德隅斋、齐南先生等,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出身于华州(今陕西华县),自幼丧父,自学成才。尽管在中年应举落第后曾一度绝意仕进,但他晚年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
  • 学术成就:李廌以“万人敌”之才著称,被誉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与苏轼等人并称。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有深厚的造诣,尤其擅长诗词,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1. 诗词原文及其赏析
  • 诗作原文:几处秋千愁日暮,一声鶗鴃唤春归。红稀绿尽寻常事,不用长绳系落晖。
  • 诗意解读: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时光流转的哀愁。诗人通过秋千和鶗鴃鸟的意象,描绘了黄昏时分的落寞景象,以及春天来临时万物复苏的景象,从而表达了对无常人生的感慨。
  1. 文学风格与特色
  • 文风特点:李廌的诗词语言简洁明快,富有音乐性。他的作品中,既有豪放不羁之气,又有深沉内敛之情,展现了他作为文人的独特魅力。
  • 文化意义:作为宋代文人的代表,李廌的诗词不仅反映了宋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审美追求。

《和李端叔大夫从参寥子游许昌 西湖十绝》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诗歌,也是研究宋代文学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献。它不仅展示了李廌的个人风采和文学才华,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