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永安院

山暗云垂地,溪回树倒流。
诗随梅冷落,梦入鸟钩辀。
欲住无佳致,重来即旧游。
村眉攒八字,已解作春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永安院》是宋代诗人李新的一首五言律诗,展现了他寂静而凄凉的旅途中所引发的深沉思绪与情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简介
  • 李新,字元应,宋代仙井人,曾任承议郎、南郑丞等职位。尽管他的仕途并不顺畅,但在徽宗大观三年时因赦免得以返回,并在晚年继续参与文学创作。其代表作有《跨鳌集》。
  1. 诗歌原文及译文
  • 山暗云垂地,豀回树倒流。
  • 诗随梅冷落,梦入鸟钩辀。
  • 欲住无佳致,重来即旧游。
  • 村眉攒八字,已解作春愁。
    译文注释:山色阴沉,云气低垂,溪水回旋,树木倒映在水面上。随着梅花的凋落,我的心情也变得冷漠。梦中,鸟儿的叫声如钩,勾起了我深深的乡愁。想要驻足,却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每次重游此地,都似乎回到了过去。
  1. 作品赏析
  • 《过永安院》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寂静而凄凉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在旅途中所经历的情感变迁和内心世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和过往经历的深切思念。
  • 诗中的“村眉攒八字”形容的是山村居民脸上的皱纹,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生活的艰辛。“已解作春愁”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期待与忧愁交织的复杂心情。
  1. 写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不详,但据传李新在哲宗元祐五年进士之后经历了一段坎坷的政治生涯,最终被贬谪至遂州。在这段流离失所的日子里,他对家乡的自然风光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并借景抒情。
  1. 评价与影响
  • 《过永安院》是李新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影响了后世。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趣味。

虽然《过永安院》作为一首古典文学作品,可能不如现代诗歌那样广为人知,但它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阅读与分析,不仅可以领略到宋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也可以进一步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