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朝见越山二首 其二

接武鸳鸾缀近班,愧无谋略济时艰。
打包结伴寻芳去,相对僧窗一味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退朝见越山二首 其二》是宋代诗人李光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

  1. 诗歌原文
    接武鸳鸾缀近班,愧无谋略济时艰。
    打包结伴寻芳去,相对僧窗一味闲。

  2. 诗歌内容解读

  • 接武鸳鸾缀近班:这里的“接武”可能指的是文武官员交接仪式,而“鸳鸾”通常用来形容男女官员的配对或者官职的升迁,“缀近班”则表明了李光在朝廷中的地位和角色。
  • 愧无谋略济时艰: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无法解决国家大事的遗憾和无奈。
  • 打包结伴寻芳去:这句诗描绘了一群官员带着行囊,一起去寻找春天的美景,享受休闲的时光。
  • 相对僧窗一味闲:描述了一种与世隔绝、超脱世俗纷扰的闲适生活状态,通过对比官场的忙碌与寺院的宁静,强调了诗人追求内心平和与安宁的愿望。
  1. 诗歌背景
  • 作者介绍:李光,字泰发,号南塘,宋绍兴年间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他是一位有才华的文学家,其诗作多反映了他对政治现实的不满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时代背景:宋代是一个文治武功并重的时代,但同时也伴随着政治斗争和民生疾苦。李光作为一位文人,他的诗歌往往蕴含着深沉的社会关怀和个人情感。
  1. 诗歌鉴赏
  • 意象运用:诗中的“接武鸳鸾缀近班”和“打包结伴寻芳去”等意象,不仅富有画面感,而且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感悟。
  • 语言特色:“便欲挂冠寻旧隐”中的“挂冠”象征着辞官归隐,展现了诗人对于官场的不满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 主题思想:《退朝见越山二首 其二》反映了诗人在政治现实与个人理想之间的矛盾,以及对于隐逸生活的追求。

《退朝见越山二首 其二》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作,更蕴含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情感。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加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和诗人的内心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