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足城中了胜缘,毗耶座上供无边。
却收心迹归空洞,莫着俱胝一指禅。
至化士自宣城归蒋陵求颂书此以赠
介绍
《至化士自宣城归蒋陵求颂书此以赠》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
原文如下:
至化士自宣城归,求余为赋诗,且曰:“吾闻子有文章,而未识子之文也。”余曰:“子何知子之为文章哉!盖尝闻古人之文者,其文不出于二,必出于三。出于二,则失于巧;出于三,则失于粗。出奇无穷而不失于巧,得体而不失于粗者,唯圣人乎!”至化士喜曰:“然则子以为圣人之文,非出于二乎?”余曰:“不然。昔者圣人之作也,非特出于三而已也。其发于心之所感者,有不可言者;其见于行之所为者,有不可象者。今世之士,虽日读圣人之文,而莫能知其妙。岂非以其出于三乎?故圣人之文虽出于三,而又出乎二。出于二,则巧矣;出乎三,则粗矣。苟能至于精,虽出于三,亦无失焉。”至化士曰:“嘻!善哉!若夫精,其果何如哉?”余曰:“凡所谓精者,非他,乃其气充乎中而塞乎外,浩浩乎如海之闭兮,洋洋乎如日之光,万物在其陶冶下而各得其平,于是乎成文章矣。然后以法度裁制之,使天下之人皆得见而知之。是以天下无遗材弃才之患,而天下人才皆得以尽其用矣。”至化士曰:“嘻!善哉!虽然,其何以施之?”余曰:“大钧无私力,天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推而行之,施之于天下,则天地为一国;施之于一国,则一国为天下。推而行之,施之于天下,则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推而行之,施之于一国,则一国之人皆兄弟也。推而行之,施之于天下,则万物莫不兄弟;推而行之,施之于一国,则万民莫不兄弟。然后圣人之所以为圣者,可复见也。”至化士曰:“嘻!其如是乎!虽然,尚何所施之有耶?”余曰:“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而人莫得而名焉。是故圣人之名也,非所以名天地之物也;圣人之事也,非所以事天地之物也。然而可以名天地之物者,其唯圣人乎!圣人者,天下之公器也。”至化士曰:“嘻!其如是乎!”
苏轼在这篇文章中通过阐述文章的本质和特点,以及圣人文章的特点,展现了他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追求。他认为文章应该源于自然、真实、简洁、流畅、有深度和内涵,同时要善于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此外,他还强调了文人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认为他们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关注民生疾苦、关注国家大事,用自己的才华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