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石桥设茶供

闻说天台髻未髽,中年方遂此煎茶。
不行四十九盘岭,那见二千馀盏花。
架壑横空瘦龙脊,崩云裂石怒雷车。
他时乞我三椽地,莫效昙猷滴两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天台石桥设茶供》是宋代诗人李吕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描述了天台石桥的壮丽景色和文人雅士品茗赋诗的情景。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文化意义:

  1. 作品原文
    闻说天台髻未髽,中年方遂此煎茶。
    不行四十九盘岭,那见二千馀盏花。
    架壑横空瘦龙脊,崩云裂石怒雷车。
    他时乞我三椽地,莫效昙猷滴两洼。

  2. 诗歌赏析

  • 自然景观描绘:首两句“闻说天台髻未髽,中年方遂此煎茶”描绘了天台山的自然美景。天台山以其秀丽的山水著称,这里提到的“髻未髽”可能是指山顶云雾缭绕的景象,而“中年方遂此煎茶”则表现了诗人中年时期的心境,选择在如此美丽的自然环境中品茗,体现了对大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追求。
  • 人文精神体现:接下来的诗句“不行四十九盘岭,那见二千馀盏花”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追求。通过不经过复杂的山路,直接欣赏到瀑布飞泻的美丽景象,象征着一种直接面对生活本质的态度。同时,“二千馀盏花”可能指的是瀑布如千盏明灯般照耀,给人以美的享受。
  • 哲理思考:“架壑横空瘦龙脊,崩云裂石怒雷车”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这里的“架壑”和“怒雷车”形象地描述了天台山的自然景观,而诗人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思考,体现了对生命哲理的领悟。
  • 人生态度表达:“他时乞我三椽地,莫效昙猷滴两洼”则是诗人对后世的一种期望和警示。这里的“乞我三椽地”暗示了诗人希望后人能够继承自己的志向,而“莫效昙猷滴两洼”则告诫后人不要像昙猷那样贪图名利,而是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李吕,宋邵武军光泽人,字滨老,一字东老,号澹轩。李纯德子。幼学于从父李郁。年四十弃科举,纵览百家,尤留意《通鉴》。孝宗淳熙六年见朱熹,遂为讲学之友。教人循循善诱。学甚富,尤深于《易》。
  • 创作时期:据考证,这首诗作于南宋孝宗淳熙年间(约公元1174年)。当时,李吕已经是一位饱学之士,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因此,他的诗歌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思考。
  1. 相关传说
  • 天台石桥设茶供五百罗汉的历史传说,与佛教文化密切相关。据传晋时天竺白道猷于此见五百罗汉,遂于桥边安置五百罗汉。因此,天台石桥也被称为五百罗汉桥。这一传说不仅为天台石桥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也为文人墨客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天台石桥设茶供》中的意象丰富,如“架壑”、“怒雷车”、“龙脊”等,都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表达力。这些意象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天台石桥的自然景观,也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 韵律和谐:诗歌的韵律设计非常和谐,每一句的平仄和押韵都恰到好处,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1. 历史影响
  • 文化遗产:《天台石桥设茶供》作为宋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地位。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学术研究:对于研究宋代文学、天台山文化以及佛教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审美情趣以及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天台石桥设茶供》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和文人雅事的诗歌,更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可以深入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悟,从而更加珍惜和保护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