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黄秘丞

天下为人子,何人似庆门。
二亲皆白首,同日拜皇恩。
就养兰生畹,娱宾酒满樽。
自嗟偏侍早,相送只销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黄秘丞》是宋代诗人李觏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简单介绍这首诗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1. 作者简介
  • 李觏,字泰伯,号盱江先生,北宋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改革家。他是“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之一,倡导重视农业生产,反对释道二教,并提倡从儒学的角度审视社会问题。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还致力于教育事业,创办了盱江书院,培养了大量人才。
  1. 诗歌原文
    天下为人子,何人似庆门。
    二亲皆白首,同日拜皇恩。
    就养兰生畹,娱宾酒满樽。
    自嗟偏侍早,相送只销魂。

  2. 诗歌解析

  • 天下为人子,何人似庆门:表达了诗人对家庭责任的深刻理解和对孝道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朝廷官员黄祕丞的深深敬意。
  • 二亲皆白首,同日拜皇恩:描绘了诗人的家庭情景,体现了他对父母的敬爱以及与黄祕丞共同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愿望。
  • 就养兰生畹,娱宾酒满樽:描述了宴会上的欢愉场景,展现了黄祕丞在民间的影响和地位。
  • 自嗟偏侍早,相送只销魂: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年幼不能参与国家大事的遗憾和对黄祕丞离去的不舍。
  1. 诗歌背景
  • 《送黄秘丞》创作于庆历二年,即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当时,李觏因科举考试未中而感到失望,但随后与范仲淹等好友一起支持“庆历新政”,倡导政治改革。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影响力在当时非常显著。
  1. 文化影响
  • 《送黄秘丞》不仅是李觏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佳作。它通过简洁的文字传达了深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展示了唐代文学的魅力。

《送黄秘丞》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李觏政治理念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这首诗通过对黄祕丞的描述和自己的感怀,展现了一种超越个人私情的社会使命感和历史责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