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育王十二题 其八 供奉泉

璘师凿此泉,晨夕奉亲老。
因知达者心,岂尝离孝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育王十二题·供奉泉》是宋代诗人李觏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价值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在文化层面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详细解读这首诗的内容及其意义:

  1. 诗歌原文
  • 首句:“璘师凿此泉,晨夕奉亲老。”描述了李觏的师父为孝顺父母而凿井的行为,表达了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道的重要性。
  • 次句:“因知达者心,岂尝离孝道。”这句反映了诗人通过观察其师的行为,深刻理解到孝顺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不应该离开这种美德。
  • 尾句:“晨夕奉亲老。”总结了全诗的主旨,表达了诗人与其师共同遵守的孝道理念,即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尊重和照顾父母。
  1. 诗歌赏析
  • 艺术手法:《和育王十二题·供奉泉》采用了简洁明了的五言绝句形式,通过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传达了孝道的主题。诗人利用对比的手法,将“璘师凿此泉”与“晨夕奉亲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孝道的永恒价值。
  • 情感表达:整首诗充满了对孝道的赞美和对传统美德的坚守。诗人通过描述一个具体的场景,传达了对家庭责任和道德义务的重视。
  • 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被视为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基础。通过李觏的诗歌,可以窥见宋代社会中对于孝道的普遍认知和实践。
  1. 历史背景
  • 作者介绍:李觏(959年—1000年),字泰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北宋中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这些经历使他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 创作背景:《和育王十二题》是李觏根据宋代著名僧人育王所撰的十二题撰写的一系列诗篇,旨在探讨佛教与儒家思想的结合点以及社会政治问题。其中,《供奉泉》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反映了李觏对于家庭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深刻见解。
  1. 现代价值
  • 家庭教育:在现代社会,孝道教育仍然是一个核心话题。通过《和育王十二题·供奉泉》,可以提醒人们重视家庭价值观的培养,强调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
  • 社会进步:《供奉泉》中的孝顺思想有助于推动社会风气向善,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更需要这样的精神来引导人们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

《和育王十二题·供奉泉》不仅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作品,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通过对孝道的颂扬,传递了深厚的传统文化价值和人文关怀。对于现代人而言,了解并传承这种传统美德,对于建设更加文明和谐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