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金陵江行未至长芦阻风 其二

七日风不止,归心何似生。
烟添暮山色,风撼满江声。
淮楚已非远,波涛殊未平。
坐看云解驳,犹喜晚来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金陵江行未至长芦阻风 其二》是宋代诗人李纲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是对该诗的详细解读:

  1. 作者介绍
  • 李纲,字伯纪,号梁溪,宋邵武人。他以“专主战议”被逐,后因屡陈抗金大计而未纳,卒谥忠定。他的一生充满坎坷与波折,但始终坚定地支持抗金事业,为后人所称颂。
  1. 诗歌原文
    倏忽风云接地阴,扁舟系缆暮江浔。
    波涛何必深为阻,万里归来一寸心。

  2. 诗意解读

  • 倏忽风云接地阴:描述了突如其来的风云变幻,天色阴沉,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这里的“倏忽”意味着变化迅速,“风云接地阴”形象地描绘了天气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 扁舟系缆暮江浔:诗人在傍晚时分,将船系在江边,静静地等待着。这句诗通过“扁舟”、“系缆”和“暮江浔”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孤独的氛围,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期待。
  • 波涛何必深为阻:表达了对风波的无畏和对归途的坚定信念。这里的“波涛”象征着困难和阻碍,而“何必深为阻”则是诗人的一种豪迈态度,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他也有信心克服并继续前行。
  • 万里归来一寸心:这句话是对整个旅程的总结和升华。虽然旅途中经历了许多艰辛和挑战,但诗人始终保持着一颗坚定的心,无论距离有多远,他都有决心和信心回到家乡。这里的“万里”象征着漫长且艰难的旅程,“一寸心”则代表了诗人对家国的忠诚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1. 写作背景
  • 此诗作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当时李纲因为政治上的失意和反对迁都而被迫离开朝廷。他在流放途中路过金陵(今南京),因风雨受阻而创作此诗。
  • 当时的南宋朝廷正面临着外敌的威胁和内部的动荡不安,李纲作为一位忠贞不渝的爱国者,其内心充满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理想的坚持。因此,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决心和信念。
  1. 艺术手法
  • 用典:诗中的“长鱼跃波而江豚出没”采用了生动的比喻,将江上的景象与动物的动态相联系,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江水的生机和活力。
  • 意境营造:整首诗以风雨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家国的深情。诗人的情感随着风雨的变迁而起伏,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动感和张力。
  1. 文化意义
  • 《自金陵江行未至长芦阻风 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蕴含了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以及人们对家国命运的关注和对理想的追求。
  • 作为李纲的代表作之一,该诗也展现了他的诗歌风格和艺术造诣。他的诗作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和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自金陵江行未至长芦阻风 其二》不仅体现了李纲的个人情感和人生经历,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研究宋代文学、了解李纲生平事迹的重要资料,也是欣赏古代诗歌艺术之美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