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松奉寄郑察院

汉使西来雪瘴深,龙蛇窟宅费披寻。
只知筇竹通中国,何似长松种上林。
槐省衔杯蒙旧识,枫庭蹑履听归音。
昔人九折回车地,笑我何由慰母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长松奉寄郑察院》是李石创作的一首宋代诗词。下面将详细介绍该作品的内容、背景、艺术特色和影响:

  1. 作者介绍
  • 《长松奉寄郑察院》的作者是李石,他的生平与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宋朝时期。作为一位诗人,李石的作品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 李石的诗歌风格以豪放为主,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
  1. 诗词原文
  • 汉使西来雪瘴深,龙蛇窟宅费披寻。
  • 只知筇竹通中国,何似长似种上林。
  • 槐省衔杯蒙旧识,枫庭蹑履听归音。
  • 昔人九折回东地,笑我何由慰母心。
  1. 作品赏析
  • 此诗通过“长松”这一意象传达了诗人对友人郑察院的怀念之情。诗中运用了比喻,如“只知筇竹通中国”,意指虽然身处异乡,但仍旧保持联系和沟通。
  •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来抒发情感,这种写法体现了宋代诗词的特色,即善于借助自然景观表达内心世界。
  1. 写作背景
  • 《长松奉寄郑察院》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郑察院的政治活动或文化交流有关。这首诗可能是在郑察院出使外国或任职期间所作,用以表达对其的敬意和支持。
  • 在古代,诗文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这首诗也可能是为了记录当时的历史事件或反映社会风貌而作。
  1. 文化价值
  • 《长松奉寄郑察院》不仅是李石个人的文学成就,也是宋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状况。
  • 通过研究这类作品,可以深入探索当时的社会风俗、文人思想以及艺术表现形式。
  1. 鉴赏分析
  • 对于这首诗的鉴赏,可以从语言的精炼、意象的运用、情感的传递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同时,也要关注诗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和历史意义。
  • 在欣赏李石的诗词时,读者可以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更加全面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长松奉寄郑察院》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宋代诗词,它不仅展现了诗人李石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通过对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宋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