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椽临苍波,我目得以寓。
长溪山根来,澄潭一回互。
万象森可掬,翛翛澹清素。
草短牛羊饥,沙暖凫鹜聚。
枯槎出断岸,孤艇横野渡。
荒寒何代城,隐沦尚门户。
昔时歌舞地,今日采樵路。
回薄万古心,斜阳在烟树。
述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述陂》是唐代诗人李浩的作品,而非宋代作品。这首诗作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珍品。以下是对《述陂》及其作者的介绍:
创作背景与历史价值:《述陂》,作为一首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其创作背景同样值得探讨。据史料记载,唐武德五年,刺史周法猛在述陂筑堤修陂,并置陂上山田百余亩以维护水利。这一历史事件不仅为述陂赋予了深厚的文化意涵,也见证了古人对于水利设施的重视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同时,述陂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以及周边生态环境,都是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的重要线索。
艺术特色与主题思想:李浩的《述陂》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赢得了后世的赞誉。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述陂的自然风光,如“数椽临苍波”等句子,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同时,诗歌还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体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追求。
文化影响与传承价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述陂》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其优美的词句和深邃的思想,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形式,也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灵感。在当今社会,重新认识和解读《述陂》的价值,有助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述陂》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传统的结晶。通过对其深入的研究和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激发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