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上方院

问津渔子浦,休驾法王城。
一雨夜来过,数峰烟际明。
藤萝月不到,钟磬寒愈清。
信美欲归去,村鹃如放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上方院》是宋代诗人孙应时创作的一首诗词,而非明代汪藻的作品。该诗以简洁明快的节奏、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寓意,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宿上方院》:

  1. 作者简介
  • 孙应时是宋朝时期著名的诗人,其创作风格多受当时文人影响,以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理解为主。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能够触动读者的情感。
  1. 诗歌原文
    鹊为晚晴喜,山如秋夜凉。
    蝉声起竽瑟,云影散牛羊。
    神理应难昧,民忧得自康。
    平生蔬笋腹,不厌宿僧房。

  2. 诗意解读

  • 自然之美:诗歌开篇即描绘了一幅晚晴后山村的景象,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和祥和。
  • 和谐共生:通过“神理应难昧,民忧得自康”表达了诗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追求,认为自然环境的清新与人类活动的安宁可以相互促进。
  • 简朴生活:“平生蔬笋腹,不厌宿僧房”反映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即使在简陋的僧房中也能够感到心灵的满足和宁静。
  1.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诗歌中“鹊”、“山”、“蝉”等意象的使用,使得整首诗的画面感强烈,富有层次感。
  • 情感深沉: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传达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 哲理意味: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如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活的真谛等。
  1. 文化意义:《宿上方院》不仅作为诗歌作品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启示人们在生活中追求简单、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

《宿上方院》是一首表达诗人对自然美景和简朴生活方式向往的诗歌佳作。通过对山水、昆虫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对和谐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地位,也在文化和哲学层面给予人们深刻的启示和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