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壶客去偃云床,槐柳阴阴日自长。
睡起不知天早晚,问人山顶是斜阳。
迁入新居后客至偶成
介绍
《迁入新居后客至偶成》是宋代诗人汪莘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即公元1167年。以下是对《迁入新居后客至偶成》的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汪莘,字叔节,号紫岩山人,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诗人和散文家,与辛弃疾并称为“辛紫”,其作品多表达了作者对时政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汪莘的作品以其深沉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受到后世的高度评价。
诗歌原文:方壶客去偃云床,槐柳阴阴日自长。睡起不知天早晚,问人山顶是斜阳。
诗歌鉴赏:《迁入新居后客至偶成》不仅是一首描写日常生活的诗篇,更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和哲理。首句“方壶客去偃云床”描绘出一种宁静的生活画面,通过客人离开后的居室景象,暗示了主人内心的闲适与自在。而“槐柳阴阴日自长”则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第三句“睡起不知天早晚”,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人在慵懒中醒来,对外界一无所知的状态,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观察角度和深刻的内心体验。最后一句“问人山顶是斜阳”,则是对整个场景的再次点睛,通过询问山顶的方向来反映诗人对于人生和宇宙奥秘的探寻。总的来说,《迁入新居后客至偶成》不仅仅是对日常生活中一隅的描绘,更是对生命哲学和自然规律的深刻领悟。
创作背景:汪莘在宋孝宗乾道年间迁入新居,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政治背景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作为一位文人,他对时事政治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这种关注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中,也在他的其他作品中有所体现。因此,《迁入新居后客至偶成》的创作可能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双重影响。
艺术特色:汪莘在《迁入新居后客至偶成》中运用了简洁而有力的语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这种手法使得诗歌既具有画面感,又富有诗意和哲理性。同时,诗中的对比和象征手法也为诗歌增添了更多的层次和深度。
《迁入新居后客至偶成》不仅展示了汪莘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成就,也为研究宋代文学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于热爱古代文学和诗歌的读者而言,这首诗及其赏析将是一种享受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