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文翁

白兔观边仙路长,华林修竹到南庄。
比邻鸡犬易过屋,适意琴书动满床。
目断鹡鸰分汉节,心随鸿雁极天潢。
欲移画舸遥相访,正恐田家五月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文翁》是宋朝诗人沈辽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详细地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和特点:

  1. 作者背景:沈辽,字鸿伯,号东阳山人,是北宋中期的一位文学家。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好学,对诗词有独到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2. 诗歌原文
    白兔观边仙路长,华林修竹到南庄。
    比邻鸡犬易过屋,适意琴书动满床。
    目断鹡鸰分汉节,心随鸿雁极天潢。
    欲移画舸遥相访,正恐田家五月忙。
  3. 诗句解析
  • 白兔观边仙路长:描述了一个远离尘嚣、与世隔绝的仙境般的环境。
  • 华林修竹到南庄:描绘了一处幽静的南庄,四周被修长的竹林环绕。
  • 比邻鸡犬易过屋:表达了一种与世无争、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
  • 适意琴书动满床:反映了主人爱好读书写字,生活充满文化气息。
  • 目断鹡鸰分汉节:通过鹡鸰(即布谷鸟)的形象,寄托了对故乡或友人的思念之情。
  • 心随鸿雁极天潢:象征着高远的志向和抱负,如同鸿雁般自由飞翔。
  • 欲移画舸遥相访:表达了想要通过画船去拜访朋友的愿望。
  • 正恐田家五月忙:担心朋友在农忙时节忙碌,无法抽出时间相见。
  1. 主题思想
  • 隐逸之思:诗中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友情之重:通过与朋友的交往,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和怀念。
  • 文化氛围:体现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诗中的意象丰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
  • 语言优美:诗句押韵工整,平仄和谐,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 意象生动: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白兔”、“鹤”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1. 历史影响
  • 《寄文翁》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被后人广泛传颂。
  • 对后世的文人学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鼓励他们在创作中追求高远的境界。
  • 作为宋诗的代表之一,也代表了宋代诗风的特点和审美趣味。
  1. 鉴赏评价
  • 《寄文翁》被认为是沈辽诗歌创作的佳作之一,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 诗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使其成为学习和研究古典文学的重要文献。
  1. 创作背景
  • 根据诗中内容和用词,推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可能在北宋年间,当时社会相对稳定,文人墨客有机会进行诗文创作。
  • 诗中的情感和意境,可能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或个人经历有关,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1. 文化价值
  • 作为文学作品,《寄文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 诗中融入了儒家、道家等多种思想元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特征。
  • 对于研究宋代文学、诗词鉴赏以及中国传统文化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1. 现代应用与传承
  • 在现代,《寄文翁》仍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文化等领域,成为学习古典文学的重要内容。
  • 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播活动,如诗歌朗诵会、文学研讨会等,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古人的艺术风采,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促进个人精神层面的提升。

《寄文翁》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了解宋代文化和诗歌创作的重要窗口。它以其深邃的内涵、优美的语言和高远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