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陪颖叔赋锁 院牡丹

昔年曾到洛城中,玉碗金盘深浅红。
行上荆溪溪畔寺,愧将白发对东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陪颖叔赋锁院牡丹》是宋代诗人沈辽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牡丹的艳丽,也反映了诗人自身的感慨与心境。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沈辽字叡达,杭州钱塘人,工文章,尤以歌诗见长。他因兄任而入官,历任多个职位,包括监寿州酒税、审官西院主簿等。在宋熙宁年间,沈辽因事下狱,流放永州,后徙至池州,筑室云巢。他的一生颇具坎坷,但文学创作却颇受后世赞誉。
  1. 诗歌原文
    昔年曾到洛城中,玉碗金盘深浅红。
    行上荆溪溪畔寺,愧将白发对东风。

  2. 作品赏析

  • 艺术特色:沈辽的诗歌雄奇峭丽,尤其擅长歌诗。在《奉陪颖叔赋锁院牡丹》中,他用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表达了牡丹之美以及自己的感慨。
  • 情感表达:诗中“愧将白发对东风”一句,展现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慨,同时也透露出他晚年的孤独和寂寥。
  1. 写作背景
  • 创作缘由:据史料记载,沈辽曾在洛阳城中游览时,看到牡丹花盛开,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 时代背景:这首诗作于神宗熙宁初年,当时的文人政治环境复杂,沈辽也因此经历了不少波折。
  1. 文化意义
  • 弘扬国学:《奉陪颖叔赋锁院牡丹》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了解这首诗及其作者,可以加深对宋代文化及历史的理解。
  • 传承文化:沈辽的诗歌在当代仍然具有影响力,其作品被后人传颂,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在探讨了这首诗的内容和背后的故事之后,不难发现,沈辽的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感。通过欣赏这样的作品,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