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三首 其二

老去何曾健,秋来白发新。
万方多难日,四海独愁人。
论愧倾三耳,年今已六身。
太平犹眼见,知复几青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意三首 其二》是宋代诗人周紫芝的作品。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作者对人生、自然以及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悟。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介绍
  • 周紫芝:字少隐,号竹坡居士,南宋文学家,江西德兴人,是江西诗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作品多表现出对时局的忧虑与个人命运的感慨。在《秋意三首 其二》中,周紫芝以沉痛的笔触描绘了老去之人的孤独与无助,以及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忧思。
  1. 诗歌原文
  • 老去何曾健,秋来白发新。万方多难日,四海独愁人。论愧倾三耳,年今已六身。太平犹眼见,知复几青春。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人生的无常和岁月的无情。首句“老去何曾健”表达了年华流逝,体弱多病的悲哀;次句“秋来白发新”则揭示了时间的残酷和人生的脆弱。第三句“万方多难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得诗人感到孤立无援。最后一句“知复几青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岁月易逝的哀叹。
  1. 诗歌鉴赏
  • 意境深远:《秋意三首 其二》的意境深远,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传达出作者深沉的感慨与悲凉的情绪。诗中的“白发新”、“独愁人”等词句,不仅描绘了自然的景色,也暗喻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苦楚。
  • 情感真挚:周紫芝的诗歌情感真挚,不事雕饰。在这首诗中,他直接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这种直白而又不失深意的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1. 历史背景
  • 南宋时期:《秋意三首 其二》创作于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矛盾重重的时代。国家的分裂和人民的疾苦,使得诗人深感时代的艰辛和个人命运的无奈。这种背景下,周紫芝的诗歌更多地反映了他对时代的不满和个人理想的追求。
  1. 艺术特色
  • 意象鲜明:周紫芝在《秋意三首 其二》中运用了鲜明的意象,如“白发新”和“独愁人”,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 语言精炼:诗歌的语言简练而有力,每个词语都经过精心挑选,使得整首诗既具有美感又充满力量。这种精炼的语言也是周紫芝诗歌艺术的一大特色。
  1. 文化价值
  • 反映时代精神:周紫芝的诗歌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时代精神的反映。《秋意三首 其二》中所体现的忧虑与孤独,是对那个时代人民共同感受的真实写照。
  • 传承文学遗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秋意三首 其二》不仅展示了周紫芝个人的文学才华,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对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秋意三首 其二》是一首充满感情色彩和哲理思考的优秀作品,它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折射出了时代的面貌。周紫芝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沉的情感,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了一个伟大诗人的历史担当和人文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