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远猷东池晚思

多事冯公子,含情不奈秋。
东池寄飘泊,画舫信夷犹。
烽尚连三月,诗应拟四愁。
且须倾酒碗,未可唤归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远猷东池晚思》是宋代著名诗人周紫芝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和深刻体会,还通过其丰富的情感表达,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周紫芝(生卒年不详),字少隐,号竹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文学作品以诗歌为主,尤其是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表现了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在文学史上,他的许多作品被后人广为传颂,如《竹坡老人十二首》。
  2. 作品原文:多事冯公子,含情不奈秋。东池寄飘泊,画舫信夷犹。烽尚连三月,诗应拟四愁。且须倾酒碗,未可唤归舟。
  3. 诗句解析
  • 多事冯公子:“多事”在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周围事物的关注与感受,而“冯公子”则是指代那些充满故事和经历的人物。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些人物的感慨和对他们命运的关注。
  • 含情不奈秋:“含情”意味着内心充满了情感,“不奈秋”则表示无法忍受秋天的凄凉。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对于季节变化的敏感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层情感体验。
  • 东池寄飘泊:这里的“东池”可能指的是一个具体的地点,诗人将自己的人生比作在东池中漂泊,暗示了一种无目的的流浪状态。
  • 画舫信夷犹:画舫象征着文人雅士的游船生活,而“信夷犹”则表明这种生活带有某种迷茫和不确定感。
  • 烽尚连三月:“烽”在这里可能是一种象征,代表着战争或灾难,而“连三月”则强调了这种状态的持久性。
  • 诗应拟四愁:这里的“四愁”可能是诗人的一种艺术想象,代表了人生中的种种忧愁和苦闷。而“诗应”则是诗人对于这些忧愁的回应或表达方式。
  • 且须倾酒碗: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想要通过饮酒来释放情感,寻求一种暂时的解脱。
  • 未可唤归舟:这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他不愿意被现实束缚,更希望能够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1. 艺术手法
  • 比喻:在这首诗中,诗人使用了多种比喻手法,如将人生的漂泊比作画舫中的徘徊,将情感的复杂比作烽火的长燃,这些都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 象征: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也十分明显,如烽烟可能象征着战争或灾难,而诗则可能代表诗人对于这些不幸的回应或处理方式。
  • 夸张:在描述个人情感和社会现象时,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和感人。

《次韵远猷东池晚思》不仅是一首描写个人情感的诗,更是一首蕴含丰富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人物的情感表达,诗人展现了自己对于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敏锐洞察。这首诗不仅仅是一次文学上的成功创作,更是一次哲学上的探索和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深刻的思想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