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端明 赴召 其六

心正能教笔不攲,古来书法独公知。
颜筋柳骨留萧寺,总是甘棠去后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张端明赴召 其六》是宋代文学家周必大的作品。该诗描绘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其书法艺术的高度赞赏。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周必大(1126年—1204年),字子充,一字洪道,号平园,汉族,吉州安福县(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的诗歌、散文都有很高的成就,尤以散文见长,与陆游、杨万里、辛弃疾并称为“南宋四大散文家”。他的诗词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许多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
  2. 诗句原文:心正能教笔不攲,古来书法独公知。颜筋柳骨留萧寺,总是甘棠去后思。
  3. 诗歌赏析:周必大的《送张端明赴召 其六》是一首充满深情的送别诗。诗中表达了对友人书法技艺的赞美,以及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诗的前两句“心正能教笔不欹,古来书法独公知”展现了作者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赞扬,认为只有心正的人才能写出如此优美的书法。诗的后两句“颜筋柳骨留萧寺,总是甘棠去后思”则是对友人书法风格的具体描述,既表达了对友人书法技艺的赞美,也寄托了对友人未来的美好期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宋诗中的佳作。
  4. 文化背景:宋代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文人墨客辈出,各种文艺形式如诗词、书画等都有很高的成就。周必大的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它不仅展示了宋代文人的才情和修养,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审美情趣。
  5. 艺术特色:周必大的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语言简洁明快,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够准确生动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其次,结构严谨,前两句是对书法艺术的赞美,后两句是对友人未来的祝福,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最后,意象生动,通过“颜筋柳骨”等意象的运用,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通过对《送张端明赴召 其六》的深入探讨,可以看出周必大的诗歌不仅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在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这首诗不仅是宋代诗歌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