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庵三瑞诗 蝉竹

气并阴阳正,仁无雨露偏。
阖开知有地,奇耦自潜天。
虽焕双纹异,仍存一节坚。
薰风动蝉腹,槐绿又鸣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豫庵三端诗·蝉竹》是宋代诗人岳珂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气并阴阳正,仁无雨露偏。
    阖开知有地,奇耦自潜天。
    虽焕双纹异,仍存一节坚。
    薰风动蝉腹,槐绿又鸣弦。

  2. 诗歌解读

  • 《豫庵三端诗·蝉竹》是岳珂在宋朝时期创作的一首咏物词。该诗不仅描绘了蝉和竹的自然景象,更是通过对这两种生物特点的深入描写,抒发了作者的英雄气节和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
  • “气并阴阳正,仁无雨露偏。”这句诗表达了自然界中万物遵循自然规律,不因人的意志而改变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作品中追求的道德品质,即正义与善良,不应受到外界条件的左右。
  • “阖开知有地,奇耦自潜天。”通过“阖开”和“奇耦”这两个意象,表现了蝉的生命过程,从出生到成熟,再到死亡,其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自然的秩序和规律。而“自潜天”则暗示了蝉在地下孕育、成长直至羽化的过程,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潜力。
  • “虽焕双纹异,仍存一节坚。”这里的“双纹异”指的是蝉的翅膀上的独特花纹,而“仍存一节坚”则是对蝉坚强生命力的赞颂。即使面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蝉依然能够保持其本质的坚韧不拔。
  • “薰风动蝉腹,槐绿又鸣弦。”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蝉在夏季的景象,蝉在微风中振动着腹部,发出悦耳的叫声,同时也反映了自然界生态平衡的一面。
  1. 艺术特色
  • 岳珂在创作《豫庵三端诗·蝉竹》时,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将蝉和竹的自然特性与人的道德品质相结合,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 整首诗的结构严谨,语言简练,既体现了宋代诗词的风格特点,又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理解。

《豫庵三端诗·蝉竹》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词,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人生哲理。它通过对蝉和竹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正义、坚韧不拔和自然和谐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本人的人格特质和高尚情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