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赵宰同叔遗以诚斋集开卷偶见答徐宋臣监丞书云来帖告诉门生排根尝闻前辈谓受人之恩而不忘者为子必孝为臣必忠盖推是心而信其人也又闻惟以怨报德者为不可测盖以有人之形者必有人之情也故卢杞之于颜公敏中之于文饶之奇之于永叔邢恕之于君实孰测其报恩一至此极哉昔孟尝君有一客孟尝遇之甚厚而客每毁孟尝或问其故客曰人皆誉君

古人忠与孝,不在工报恩。
如水日夜东,岂必同一源。
堂堂颜鲁公,舐血来平原。
鬼质不知何,几作绝吭魂。
大中白丞相,昔蹑卫国门。
幻作万羊梦,投畀朱崖村。
奇谤及师友,躗言动君尊。
匪但死不瞑,大是生无根。
我尝究初终,要亦无足论。
或以里言掇,或趣主意奔。
或从谈笑生,或即利欲昏。
初亦未有心,末乃成至冤。
青简玷齿颊,至今犹啍啍。
傥无魏阙恋,谁使舌莫扪。
森淅起奉册,片顷那容存。
床笫本无从,何物能轾轩。
脂垢亦易辨,谁解洿玙璠。
如彼孟尝客,亦已悔而反。
正比萧相系,慰拊聊春温。
五人皆有为,评订何必繁。
之子独嗟事,画牢讯书爰。
反覆蹈生死,呵嘘变寒暄。
秋毫无所取,可验牍背翻。
自言复自渝,洗垢亦不痕。
堂帖写元奏,别白如珉琨。
渠知褫鞶枉,端由吠声喧。
天定能胜人,白日开戴盆。
只于揭纸间,了了穷所元。
不特玷尽磨,那复恨可吞。
但观斯人心,虽踵五子跟。
居然蚤虱微,而比蛇与蚖。
抑观诚斋书,理到词不烦。
有形斯有情,相比如篪埙。
而于五子中,乃复加诈谖。
旋观逄与羿,端在友弗抡。
毁玉自出柙,扣金能反辕。
割席怀共耕,知几当赐膰。
齰舌漫尔为,揩眵愧吾惛。
正须起九京,相与浇一尊。
江湖两相忘,再拜师至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上文提到的文学作品是《答徐宋臣监丞书》,这是一篇古代的书信作品。作者赵宰通过这篇信,表达了对于门生排根的行为的看法和思考。信中提到了一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如孟尝君、颜回等,以及孟子对羿的态度,这些故事都与“报恩”这一主题有关,体现了作者对于道德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赵宰在信中提到了孟尝君的例子,孟尝君对待他的门生非常厚道,但门生却多次毁谤他。对此,孟尝君并没有责怪自己的门生,而是认为门生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因此才做出了报复行为。这反映了一种对于人性的理解,即人们往往因为受到不公平待遇而产生怨恨,从而导致报复行为。

赵宰提到孟子对待羿的态度。孟子在面对羿被逄蒙所杀的事件时,选择了不责备逄蒙,而是指责羿。这是因为孟子认为,如果一个人被人所害,那么这个人一定有其原因和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孟子认为羿的行为是不可预测的,因为他已经被人杀害了,无法用正常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和仇恨。

赵宰还提到了其他几个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故事。例如,卢杞和颜回、文饶、永叔、邢恕等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都与“报恩”这一主题紧密相关,表明了人们在受到恩惠时,往往会采取某种形式的回报。

赵宰在信中还提到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他认为,门生排根的行为是一种极端的回报行为,这种行为可能已经达到了一种极致。他还提到,自己对于门生的行为感到有些困惑,不知道门生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赵宰在信中通过引用历史上的人物和故事,以及对“报恩”主题的思考,表达了他对道德和人际交往的深入理解。他通过这些故事,揭示了人们对于恩惠的反应和态度,以及他们在面对困境时的选择。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问题,表现出对于这些现象的思考和探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