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竹次林英伯韵四首 其三

手种琅玕照眼新,老来深寄五湖身。
连宵留得枝间月,邀我同为物外人。
封殖不贪千户富,依栖可慰一生贫。
武夫称谓殊粗俗,却恨樊川语未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移竹次林英伯韵四首 其三》是宋代诗人林季仲的一首七言律诗,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该作品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还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高远的审美情趣。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原文
    手种琅玕照眼新,老来深寄五湖身。
    连宵留得枝间月,邀我同为物外人。
    封殖不贪千户富,依栖可慰一生贫。
    武夫称谓殊粗俗,却恨樊川语未亲。
  2. 注释:这首诗的注释指出,琅玕指玉髓,象征纯洁高雅。五湖指太湖,象征超然世外的生活态度。依栖可以慰藉一生贫贱之苦。樊川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此处用以比喻林季仲的友人。
  3. 译文:亲手种下的新玉髓映入眼帘,岁月流转我已远离尘嚣。连绵的夜晚留下枝头明月,邀请我成为物外之人。不求财富而能守住内心的清贫,栖息之处足以让我忘却一生贫穷。那些粗鄙的武夫称呼让人感到厌恶,却遗憾白居易的诗话与我无缘相知。
  4. 赏析:此诗描绘了诗人在秋日晚景中赏月的情景,通过“手种琅玕”和“连宵留得枝间月”两句,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界亲密无间的关系。同时,“邀我同为物外人”表达了诗人追求超凡脱俗、远离世俗纷扰的愿望。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展现了林季仲高洁的人格魅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5. 评析:林季仲作为南宋时期的文人,其作品中透露出的闲适与超脱,反映了当时文人面对社会动荡和个人困境时的心理状态。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也在情感上与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移竹次林英伯韵四首 其三》不仅是林季仲个人艺术成就的象征,也是宋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