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僧院庭竹

岑寂宝坊清夜月,几移疏影上跏趺。
更怜斋罢闲看处,一日还应不可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题僧院庭竹》是宋代诗人林逋的诗作。林逋,字君复,后人又称和靖先生,是中国宋朝时期的著名隐逸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淡雅、意境深远著称,深受后人喜爱。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及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林逋生于公元967年,卒于1223年。他出生于仕宦家庭,但因不满朝政腐败,毅然辞官归隐,选择在杭州西湖旁的孤山建舍而居。
  • 文学成就:林逋的诗作多以描绘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为主,其中尤以山水田园诗见长。《寄题僧院庭竹》便是其代表作品之一,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怀。
  1. 创作背景
  • 时间地点:此诗创作于宋仁宗时期(公元1042年至1063年),具体时间不详。当时林逋居住在杭州西湖附近的孤山。
  • 环境描写:诗中的“岑寂宝坊清夜月,几移疏影上跏跌”描述了月夜下宝坊的寂静与清冷,以及月光透过竹叶投射在僧人身上的宁静场景。这种描写不仅营造了一种幽静的氛围,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闲适与超脱。
  1. 主题思想
  • 隐逸生活:整首诗贯穿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喜爱和追求,通过对僧院庭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向往。
  • 自然之美:诗中多次提到自然景观,如“岑寂宝坊清夜月”,强调了自然界的静谧与美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赞美。
  • 人生态度:诗中的“更怜斋罢闲看处,一日还应不可无”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心态。这种心态反映了诗人的人生哲学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寄题僧院庭竹》作为林逋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