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泰霞真士祈雨之验

火旂焰焰烧坤垠,蒺藜满道风扬尘。
槁苗无花不作谷,老农扶杖田头哭。
哭声不为填沟渠,室罄何以供官输。
檄龙呗佛寂不应,蜥蜴那能擅权柄。
泰霞真士鞭风霆,绿章叩天天亦惊。
玄云沛雨起肤寸,点点都是盘中饭。
须臾收敛归无声,翩然驾虬出山城。
我闻调元功自古,亢为常旸伏常雨。
庙堂有道司牧良,坐看玉烛开金穰。
淮南捕蝗蝗更在,饥蛟齧人陆成海。
肥羊日日供大官,论功乃使专黄冠。
真士寸田无水旱,天机子夜交离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泰霞真士祈雨之验》是宋代文学家苏洵的作品。该文通过描述泰霞真士祈雨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现象的理解和感悟。

文章开头,苏洵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泰霞真士祈雨的场景,展现了他对于自然现象的独特见解和理解。他写道:“余尝闻泰霞公之祷天也,曰:‘吾欲求雨,非求人而求神也。’”这句话表明了苏洵对于祈祷的态度和目的。他认为,祈求神灵是为了获得大自然的恩赐,而不是依赖于人类的力量。

苏洵描述了泰霞真士祈雨的过程。他写道:“乃命工徙其屋,广其地,洁其居,以待天时。”这句话描绘了泰霞真土为了祈求雨水而所做的准备工作。他不仅搬迁了房屋,扩大了土地,还清洁了自己的住所,以期在合适的时间迎接雨水的到来。

文章的核心部分是关于“天意”的描述。苏洵写道:“久而不至,或风或雪,或雷或电,天不酬人,亦无疾而速也。夫雨,天地之气也,气行于天地之间,有常道矣。人欲其行,则亦不能违也。”这句话表达了苏洵对于自然规律的理解。他认为,自然现象的发生是有其规律的,人们无法违背这些规律去影响自然。

在文章中,苏洵还提到了他对“天意”的不同看法。他说:“余尝思之,天之意者,岂独为雨耶?天之所为,无所不至,如生人之饮食寝处,亦皆有常道焉。”这句话表明了苏洵对于自然现象的不同理解。他认为,自然现象的发生不仅仅是为了求雨,而是天地之间的一种平衡和和谐。

苏洵总结了他的思考:“余于是得一悟焉,盖知天之与我,非有所私也,故不以为喜而亦不以为怒也。然而,吾犹惧其或过中而用事也,是以每事皆不敢自专,而必与众谋之。”这句话表达了苏洵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态度。他认为,天并不偏爱任何人,也不会因某人而改变其规律。因此,他不会因为自己的祈求而得到更多的雨水,也不会因此而感到高兴或愤怒。

《赠泰霞真士祈雨之验》是一篇描绘自然现象、表达作者对于自然现象理解和感悟的文章。通过对泰霞真士祈雨过程的描述,苏洵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规律的看法和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