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洒桐庐郡十绝 其六

萧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
新雷还好事,惊起雨前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萧洒桐庐郡十绝 其六》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作品,展现了他对自然景物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范仲淹幼年丧父,但家境并不显赫,这让他早早地接触到了民间生活。他早年勤奋读书,并积极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试不中。尽管多次遭受挫折,范仲淹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最终在宋仁宗的支持下,逐渐步入仕途。
  1. 诗歌原文
  • 萧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
  • 新雷还好事,惊起雨前芽。
  1. 诗句解析
  • “萧洒桐庐郡”: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到达睦州的心境。范仲淹远离朝廷的勾心斗角,来到了风景如画的睦州,这里的山水之美让他感受到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 “春山半是茶”:春天的山峦被茶树覆盖,生机盎然。这句诗通过对比春山与茶树,生动地表现了桐庐地区春季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茶叶的生长周期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
  • “新雷还好事,惊起雨前芽”:新雷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春雷的声音如同大自然的使者,唤醒了沉睡的雨前芽。这句诗以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生命力的敬畏,以及春天带给人们的希望和活力。
  1. 创作背景
  • 《萧洒桐庐郡十绝》是范仲淹前往睦州任知州时所作的诗篇。当时的北宋政治环境复杂,范仲淹因直言进谏而屡遭贬谪。然而,他在睦州的这段经历却给他带来了内心的平静与思考。范仲淹在诗中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态度的调整与转变。

范仲淹的《萧洒桐庐郡十绝》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范仲淹的生活哲学和艺术追求,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宋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