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牧推官之兖州

相国镇东鲁,开閤多英豪。
羡子赋从军,壮思如波涛。
当有非常遇,所得连六鳌。
故人孙复之,卧云生二毛。
或作梁甫吟,秋风共呼号。
翩翩草檄外,可与相游遨。
益以夫子心,万物都一毫。
此行名与节,须似泰山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刘牧推官之兖州》是一首诗歌,它由宋代诗人范仲淹创作。下面将简单探讨这首诗的内容:

  1. 诗歌原文
    相国镇束鲁,开合多英豪。
    羡子赋从军,壮思如波涛。
    当有非常遇,所得连六鳌。
    故人孙复之,卧云生二毛。
    或作梁甫吟,秋风动地号。

  2. 诗歌解读

  • 国家与地方的关系:诗中的“相国镇束鲁,开合多英豪”表达了一种对国家边疆稳定和英雄辈出的期望。范仲淹通过这样的措辞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以及期望国家能够安定繁荣的愿景。
  • 个人情感的抒发:“羡子赋从军,壮思如波涛。”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的从军生涯充满向往和尊敬,同时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激动与振奋。这里使用了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朋友壮志未酬的同情和敬佩。
  • 对友情的珍视:“当有非常遇,所得连六鳌。”这句话表明,范仲淹认为他的友人在军中将会有不凡的成就,如同得到六只鳌一样珍贵和难得。这里的用词既表达了深厚的友情也展示了范仲淹对朋友才能的高度评价。
  • 对老朋友的思念:“故人孙复之,卧云生二毛。”范仲淹在诗中提及他的老友孙复之,表达了对这位老朋友的思念之情。孙复之可能是指北宋初期的一位著名学者,范仲淹对他的学识和德行表示了高度的尊重和怀念。
  • 自然景观的描绘:“或作梁甫吟,秋风动地号。”最后一句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象来结束全诗,秋风和地鸣象征着一种凄凉或哀伤的氛围,可能是对即将分离的不舍之情的一种隐喻。
  1. 作品背景
  •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考中进士,历任多职。庆历四年(1044年),任参知政事,为庆历新政的主要推行者之一。他以改革政治、加强军事防御、发展经济文化等措施著称于世,被后人称为“范文正公”。

《送刘牧推官之兖州》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也是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政治理念和文化情怀的体现。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友人的深厚友谊,还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