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绵竹致政杨郎中

竹里幽泉荷盖池,主人投绂自相宜。
水风吹面难成醉,山月当头易得诗。
漠漠稻畦翻虎掌,深深花坞结蜂脾。
年来想像清高处,羞愧浮云满鬓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绵竹致政杨郎中》是一首充满深意的文学作品。以下是对其内容的具体介绍:

  1. 诗人背景:范镇,字景仁,宋代成都华阳人。他的文学成就和仕途经历都非常显著,曾历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知谏院、翰林学士等。在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过程中,他因直言进谏而被罢职。后来虽得以复职,但终因政治原因选择离开政治舞台,晚年以端明殿学士身份提举崇福宫,卒谥忠文。

  2. 诗词解析:这首诗通过描绘竹里幽泉、荷盖池等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自我调节的心态。“竹里幽泉荷盖池,主人投绂自相宜。”描述了竹荫下的泉水与荷叶覆盖的池塘,暗示了作者愿意放弃世俗的权力,回归自然的宁静。

  3. 艺术特色:范镇以其精湛的诗歌技艺著称,其诗多含哲理,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寄绵竹致政杨郎中》中,诗人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宁静的自然画面,并通过山水田园的景象,隐喻了内心的平和与超脱。此外,诗中的“水风吹面难成醉,山月当头易得诗”,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活的态度和哲学思考,体现了他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4. 历史影响:范镇的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的个人情感和志向,也折射出北宋时期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政治环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巧妙地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不满和个人理想的追求,这种表达方式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力。

《寄绵竹致政杨郎中》不仅展示了范镇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文学造诣,还反映了宋代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政治环境的深刻反思。这首小诗不仅是范镇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那个时代文人心态和价值观的体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