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岐公挽词三首 其三

王俭风流相,岐公博赡资。
敷文成国典,亮采作官师。
剑佩空黄閤,音容想赤墀。
元臣葬礼盛,箫吹朔风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王岐公挽词三首》是宋代范祖禹的五言诗之一,主要表达了对王岐公(王俭)生前风流相好和死后葬礼隆重的感慨。范祖禹通过这首诗展现了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王岐公的深厚感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氛围和文化风貌。

诗的开篇“王俭风流相,岐公博赡资”,通过对王岐公(王俭)生前风度翩翩、学识渊博的描述,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政治肖像。这里的“风流相”不仅指其外貌俊美,更是对其才华横溢、风度翩翩性格的赞美。而“博赡资”则突出了王岐公在知识储备上的深厚,显示了他作为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第二句“敷文成国典,亮采作官师”进一步强调了王岐公在国家治理中的成就。这里的“敷文”指的是广泛地传播文化教育,“成国典”则表明他能够制定和完善国家的法规制度。“亮采作官师”则意味着他在官场上以清廉正直著称,能够作为官员的楷模。

第三句“剑佩空黄合,音容想赤墀”描绘了王岐公身后的哀荣情景。这句中的“剑佩空黄合”暗示了王岐公去世后,其生前所用的物品已经空空如也,但那些物品仍然被人们所珍视。而“音容想赤墀”则表达了人们对于王岐公生前风采的记忆与追忆,即使在他离世之后,他的音容笑貌仍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最后一句“元臣葬礼盛,箫吹朔风悲”则是对王岐公葬礼场面的描述。这里的“元臣”指的是高级官员,“葬礼盛”表明了他的葬礼仪式隆重而盛大。“箫吹朔风悲”则传达出一种哀伤的氛围,仿佛在寒冷的冬季里,凄凉的箫声伴随着北风,增添了一份对逝者的哀思。

《王岐公挽词三首》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挽诗,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王岐公的敬仰之情和对其政治生涯的高度评价。同时,它也反映了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对于政治人物去世时的哀悼与尊重,以及他们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角色。范祖禹通过对这首诗的创作,不仅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