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接待寺

梵境忽巍峨,门前对市河。
有心弘誓愿,于此接经过。
郭近人声杂,檐高雨气多。
规摹逾百载,犹说喻弥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接待寺》是宋代诗人施枢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介绍:

  1. 创作背景:施枢,字少微,号静传,南宋时期的文人和诗人。他在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夏天,游览了位于现今日本京都市左京区的满愿寺时,写下了这首《宿接待寺》。这首诗表达了施枢对寺院的赞美之情,以及自己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
  2. 诗作原文:《宿接待寺》原文如下:
    梵境忽巍峨,门前对市河。有心弘誓愿,于此接经过。
    郭近人声杂,檐高雨气多。规模逾百载,犹说喻弥陀。
  3. 作品赏析: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首句“梵境忽巍峨”描绘了接待寺的庄严与雄伟。接着,“门前对市河”,展现了寺庙与繁华市井之间的鲜明对比,既展示了寺院的宁静与神秘,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整首诗通过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充满历史感和文化氛围的场景。
  4. 艺术特色:施枢在《宿接待寺》中巧妙地运用了意象和象征,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融为一体。例如,“门临市河”,不仅描绘了寺院周边的环境,也暗示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思考。同时,“规模逾百载”一句,则表达了对这座古刹历史的尊重和怀念。
  5. 历史文化价值:《宿接待寺》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也是了解中国古代宗教文化、建筑艺术和文人生活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宋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宿接待寺》不仅是施枢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他对于宗教信仰和文化艺术理解的一种体现。通过这首诗,可以领略到宋代诗歌的魅力以及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