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公实感遇

求田问舍转头空,十口无家寄栗蓬。
得失自怜婴世网,是非都欲问天公。
绵绵不解溪边雨,淅淅无情松下风。
赖有诗人排闷作,且吟佳句任穷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公实感遇》为宋代诗人洪炎所作。在这首诗中,洪炎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了自己对世事的感慨与无奈。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探讨:

  1. 作者介绍
  • 基本信息:洪炎,字玉父,是宋洪州南昌人,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还在仕途上有所作为。
  • 文学地位:洪炎在宋哲宗元祐年间进士及第,并历任谷城令、颍州上谯县知县等职,有循政之才。后因政治原因被召回朝廷,并在高宗初时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其诗作深受黄庭坚的影响,并与兄洪朋、弟洪羽齐名,共同被称为“四洪”。
  1. 诗词原文
  • 原文展示:求田问舍转头空,十口无家寄栗蓬。得失自怜婴世网,是非都欲问天公。绵绵不解溪边雨,淅淅无情松下风。赖有诗人排闷作,且吟佳句任穷通。
  1. 诗意解析
  • 人生无常:”求田问舍转头空”,这句诗描绘了一个人在世间奔波求索,最终却感到一切如梦幻泡影般的空洞。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
  • 个人命运:”得失自怜婴世网”,诗人感叹个人的得失荣辱如同被世俗的网所困扰,难以逃脱。这反映了一种对于命运无法自主掌控的无奈。
  • 社会现实:”是非都欲问天公”,诗人面对社会的是非对错,往往只能通过询问上天来寻求答案,显示了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无力感。
  • 艺术表达:”绵绵不解溪边雨,淅淅无情松下风”,通过对连绵不断的自然景象的描述来比喻人生的无常和世界的冷漠,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 诗人角色:”赖有诗人排闷作,且吟佳句任穷通”,尽管生活充满了艰辛和困惑,但诗人仍选择通过诗歌来排解心中的郁闷,寻找精神上的慰藉。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次韵公实感遇》创作于宋代,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文人辈出的时代。诗中的感慨与忧虑,正是那个时代文人群体的共同心声。
  • 个人经历:洪炎的个人经历也是这首诗的重要创作背景。从他的政治生涯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氛围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洪炎在《次韵公实感遇》中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来象征人生哲理,如“绵绵不解溪边雨”和“淅淅无情松下风”,形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 情感表达:诗中流露出的是一位饱经沧桑的文人对于世态人情的深深感慨,以及在艰难困厄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的不屈精神。
  1. 文化价值
  • 国学传承:“弘扬国学 · 传承文化”表明了这首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 历史意义:了解和研究这首诗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宋代的历史文化,还能从中汲取到面对困境时的积极态度和应对之道。

除了上述内容外,在深入了解这首诗的过程中,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 诗歌鉴赏:除了理解诗句本身的含义外,还应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诗人的其他作品以及同时期的文学潮流来进行综合鉴赏。
  • 历史人物:了解洪炎的历史事迹和生平,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和时代气息。
  • 文化影响:探讨这首诗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启发和影响,以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和发展。

《次韵公实感遇》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和学习,不仅能够领略到宋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够深入理解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社会状况。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文学成就,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启示。

相关推荐